|
製造業是技術創新活動最活躍、技術創新成果最豐富、技術創新應用最集中、技術創新溢出效應最強的產業,製造業的先進性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先進性的主要體現。 |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徵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前不久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中國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贏得競爭主動權的關鍵舉措。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群慧文章表示,從產業分類看,一般意義的實體經濟應該包括製造業、農業、建築業、采掘業等產業,其中最為核心和主要的部分是製造業。經濟“脫實向虛”趨勢主要問題就在於大量要素不能有效流動到製造業等實體經濟部門,尤其是資金在金融業內部多次循環顯著加大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從而阻礙了實體經濟良性發展。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意味著圍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加強,形成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針對性地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
鞏固製造業體系完備的優勢
文章介紹,中國目前是產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第一大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製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近30%。製造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是中國產業體系的巨大優勢,這個優勢保證了中國能夠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等帶來的供給衝擊,彰顯了中國經濟韌性。中國產業體系完備性優勢的形成,是成功推進工業化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工業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還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組,中國製造業體系的完備性優勢受到了衝擊。一方面,一些企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存在著產業鏈外移以及製造業配套能力受損的風險;另一方面,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有些地方簡單通過“一刀切”政策將傳統產業視為“低端產業”淘汰出局。鞏固中國製造業完備性優勢,一是遵循國內版“雁陣模型”,支持引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托資源要素禀賦,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礎上承接國內產業梯度轉移;二是通過技術改造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簡單將傳統產業等同於低端產業而要求其退出;三是可借鑒日本“母工廠”經驗,鼓勵企業在國內建設現代核心工廠,將核心製造能力留在國內;四是注重產業集群建設,通過集群強化各類企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繫,提高製造業協作配套能力,鞏固製造業體系完備性的優勢。
促進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發展
文章指出,現代化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的興起、傳播和應用為前提、動力和標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建立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從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綠色低碳技術等新興技術正在重塑全球的技術版圖、產業結構和競爭格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在加速深度融合。從產業組織發展方向看,製造業和服務業也在深度融合,產業融合化發展代表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趨勢。總體而言,建設具有先進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體現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