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據光明網報導,雲南大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多名女生向澎湃新聞反映,該校因學生公寓資源緊缺,要求該院2020至2022級713名女生搬離現住宿舍,入住隔壁大理白族自治州財貿學校。對此,大理大學未予回應。8月2日,雲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工作人員表示,已要求大理大學處理好學生的情緒,妥善處理此事。
這次安排讓學生意見很大,主要是條件差距有點大。涉及的女生們稱,現在她們居住的宿舍有六人間和四人間,是獨立衛浴;而搬至大理財校後是八人間住六個人,沒有上床下桌和獨立浴室。很多學生面臨考研考公,寢室沒有上床下桌,那個中專學校也沒有自習室、考研教室,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學校的這次更換宿舍,事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住宿條件。學校這麼安排當然不妥,這相當於變更了“合同”:學生到學校上學,對條件是有預期的;學校單方面改變了條款,降低了條件,也無怪乎學生們反對了。
不過,這件事涉及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即學生宿舍不夠用了,學校有哪些辦法去解決?有沒有足夠的自由度?
在互聯網上,有人把這種情況歸咎為大學擴招。但大學擴招是給人們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提升了全民的文化素質,宿舍緊張只是其中一個衍生問題,西瓜和芝麻之間人們還是要分清楚。
有網友說:“沒有足夠的宿舍,幹嘛招那麼多學生?”其實這是非常理想化的思維,招生和宿舍其實是有時間差的。招生計劃變化相對靈活,但宿舍建設卻是個長線工程,從選址、審批、建設,這個過程可能非常漫長,未見得可以和招生變化精確匹配。
而且大學的招生情況本身也是冷熱不均的。一些學校可能出現生源下降的情況,從而導致宿舍住不滿。而這些空餘宿舍,某種程度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由此,問題來了,這些高校之間能不能相互協調宿舍資源?相比於人多的住不進、人少的住不滿的情況,實現資源互通是否是個更優解?
事實上這不是個例。在新聞的評論區能看到,有不少學校都有如此操作。而在一些宿舍緊張的大學,宿舍是要靠“搶”的,部分研究生甚至沒有宿舍,只能住在校外。這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也不是“住不下就別招生啊”簡單三兩句話能解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