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2024選舉民意支持度波動較大,選舉結果尚待觀察
2023年4月以來,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先後獲得黨內提名,競逐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選舉出現“三腳督”局面。目前島內各民調機構雖存在差異,但從民調走勢看,賴清德支持度始終在30%-40%之間波動。5月以來隨著民進黨內性騷擾等一系列醜聞的發酵,賴的支持率持續下降,但降幅比較平緩。政黨傾向為民進黨的選民有80%支持賴,顯示賴在民進黨基本盤依然穩固,但拓展中間選民能力相比蔡英文較弱。侯友宜支持度在2023年年初曾超越賴清德,達到近40%。但隨後一路下降,目前部分民調顯示甚至侯的支持率低於20%,政黨傾向為國民黨的選民不到70%支持侯,顯示藍營整合困境重重。另外侯的政策均表述模糊,本人又缺乏大格局和個人魅力,中間選民尚難被打動。2023年以來柯文哲支持度一路上揚,從20%左右上升到超過30%。在6月18日TVBS民調中已達到33%,位居第一,在40歲以下年輕人中支持度穩居第一,但穩定性尚有待觀察。
(七)台灣民眾對美台關係信心下降,“疑美”心態在島內社會持續存在
台灣民眾長期以來存在對美國的“挺台”幻想。但近期因俄烏衝突中美國和西方國家援助烏克蘭的方式,使台灣民眾對國際現實逐漸有了清醒的認識,對美出兵協防台灣的信心降低。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牛銘實主持的《台灣國家安全研究》在2022年12月的調查中問到,“如果因為台灣宣佈獨立,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美國政府會採取何種對策?受訪台灣民眾選擇美國“衹提供武器”的占到44.4%,“出兵援助”衹有19.3%,其他為“衹提供軍事以外的援助”(13%)與“什麼都不做”(12.9%)。“台海安全民意調查”2023年1月民調顯示,如果兩岸真的發生戰爭,僅1成民眾認為美國會出兵來台協助作戰。這與一段時間以來島內輿論場出現的“疑美論”互為映照,部分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感持續加深,認為台灣應在中美之間保持“等距”以免引火焚身。近來美方政客不斷鼓噪“炸毀台積電”“在台灣部署武器彈藥”等荒唐言論,更使台灣普通民眾意識到,美方正在把台灣打造成“火藥桶”“彈藥庫”“刺蝟島”,其“挺台”背後的目的是掏空台灣核心產業、向台灣銷售巨額軍火以及犧牲台灣民眾安全。
二、島內民意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
從總體上看,當前民進黨當局加強與美勾連,“倚美謀獨”;美國“以台制華”不斷升級;大陸反“獨”促統不斷強化。多方力量的較量,使兩岸關係形勢持續呈現嚴峻複雜的局面,對台灣島內民意的走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大陸對台政策堅持塑造統一大勢
一是堅持以發展進步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大陸方面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和顯著的制度優勢,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和對“台獨”的震懾力持續增強。在去年佩洛西竄台和今年蔡英文竄美後,大陸方面順勢而為,展開一系列反“台獨”、反干涉行動,進一步彰顯了大陸反“獨”促統的堅定意志和強大實力,令“台獨”勢力謀“獨”言行有所收斂,也引發了不少台灣民眾反省、深思並以實際行動疏遠或淡化“台獨”。
二是堅持推動兩岸交流合作。隨著大陸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大陸方面推動兩岸恢復線下交流、兩岸人員往來正常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常態化的積極作為,讓台灣民眾更清楚看到大陸維護兩岸和平統一前景的定力和誠意,使島內民眾對於統一焦慮的情緒有所下降,期待的情緒有所上升。三是堅持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大陸方面一直致力於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為台灣同胞提供更多的利益和便利。許多常住大陸台胞充分發揮了橋樑紐帶作用,有助於島內台胞瞭解大陸的真實面貌,改變認知誤區,密切了兩岸同胞的感情。
(二)島內政治力量拉扯影響台灣島內選民意向
一是民進黨當局“黑化大陸”、“政策買票”影響民眾認知。針對兩岸關係,攻擊抹黑大陸、兜售“互不隸屬”主張、煽動“反中抗中”民粹,令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對大陸產生疏離感、畏懼感,在“抗中保台”日益破產之際,又拋出“和平保台”論調欺騙民眾;針對民生經濟,施政弊端頻出卻利用執政優勢以政策買票,普發現金、給“軍公教”提薪,妄圖收買人心;針對美台關係,加大對美軍購,洽簽貿易協議,操控媒體強化“親美”政治正確,企圖消弭“疑美論”影響。
二是國民黨加大揭批民進黨,大力引領“下架民進黨”民意成勢。一方面宣揚“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把選戰主軸引導到“和戰選擇”的層次;一方面宣揚“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緊抓黑金、貪腐、詐騙、抄襲、性騷擾等議題持續揭批民進黨執政不力。三是民眾黨標榜跳脫藍綠擴大民意支持版圖。近年來以中間選民為支持基礎的民眾黨持續吸收泛藍民意,呈現“泛藍化”。一方面是因為其務實兩岸路線、批評民進黨等表現吸收了一些對國民黨失望的泛藍選民,另一方面也與綠營將其推向藍營的政治策略有關。
(三)美國等西方國家加大力度影響台灣社會民意走向
2018年美國把中國確立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後,逐步把對華戰略確立為以打壓、遏制為主軸,利用台灣、新疆、香港、人權等問題對中國持續栽贓污衊,大量涉華負面信息進入台灣輿論場,助長了島內既有的“台獨反共”輿論。拜登上台後,持續對華打壓、遏制,採取“多邊遏華”“三分法”等戰略,再加上俄烏衝突導致西方國家意識形態極端化,將各種問題簡化為“新冷戰”與“民主對抗威權”敘事,對台灣民眾認知產生新的干擾。當前,美方重點尋求在軍事、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強化美台勾連升級,形成全面控制台灣的態勢。其中,提升民進黨當局的國際政治地位、直接操縱島內政治勢力、消除台灣社會的“中國意識”等舉措,對島內民眾的兩岸關係認知造成了明顯的影響。
三、觀察和思考
長期以來,有不少研究表明,台灣民意具有多元性、務實性、易變性、脆弱性等特點,是可以轉化也是可以塑造的。可以看到,追求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仍是當前台灣地區民意的主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然是最符合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共同心願的正確道路。從培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角度看,有如下兩個關鍵性因素:
一是,“台獨”分裂思潮、外部勢力干涉是破壞兩岸和平發展社會基礎的突出障礙。兩岸長期出於分隔局面,台灣島內對大陸妖魔化宣傳教育及兩岸制度差異持續影響民眾對大陸的認知。“台獨”分裂勢力推行“反中拒統”,將進一步導致島內民眾對一些涉及兩岸重大問題的認識混亂。同時,外部勢力將未來五到十年視為“遏華”最後的窗口期,變本加厲推行“以台制華”,台灣民意要向大陸靠攏面臨著嚴峻的外部環境。
二是,大陸自身發展進步與兩岸融合發展水平是夯實兩岸和平發展社會基礎的重要途徑。隨著大陸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大陸對台海的實際掌控持續加強,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日趨明朗。大陸依託民族復興的現實背景,努力擴大兩岸交流的內生動力,持續消除隔閡,有助於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反對“台獨”、認同“兩岸一中”;不斷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全面取得實效,有助於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積極看待統一的歷史機遇,化解“被統一”的焦慮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8月號,總第3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