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 |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認為,美中要在“鬥而不破”、甚至在更高度風險的狀態之下建立安全的護欄,需要維持對話。不久前布林肯去了中國大陸,不能說是歷史性的發展,但至少是突破僵局的一個進展,在緩和區域緊張起到好的作用,表明美中還是不想走向攤牌的局面。
陳德昇表示,在台灣問題上,布林肯跟中國大陸做了一些深度的討論,中國大陸多次在這個議題上表達了強烈的核心概念。美國是不是也因此知道它是核心的要害而更加運用台灣因素來造成區域平衡的緊張、成為美國的更有力的槓桿?換句話說,美國是不是把台灣更加工具化、作為挑動中國敏感神經?另外一方面美國會不會把台灣“烏克蘭化”?從最近的美國國會制定的法案,到實務上來提升台灣戰鬥能力,甚至做巷戰的準備代表了什麼樣的意涵?所以台灣的領導人在面對兩個強權之爭,還有可能的戰爭風險,如何把握統獨的底線,就變得非常重要。
陳德昇認為,台灣在明年1月13日要大選,新的領導人怎樣來面對兩岸關係的變局?可能會更大程度的影響到台灣的生存和發展。美國仍然在兩岸互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陳德昇認為,美國近期以來的對台的表述,有非常強烈的兩面性,可以說是口是心非,亦即說是既承諾,又呈現了一個背信的狀態。背後邏輯是盡量維持美國的霸權角色。美國對中國大陸持續的、強力的科技管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的鬆動,衹有進一步的加強。最近荷蘭的ASML光刻機科技到AI晶片的進一步管制,都是鮮明的實例。當然台灣作為一個區域霸權的槓桿,美國會更加充分的去運用。所以在這個層面上,美中之間都是各說各話,信任基礎脆弱。
陳德昇認為,明年1月的台灣選舉和明年底美國總統大選,是兩個最值得關注的議題。在這一點上,儘管形勢出現了一些比較大的變化,但至少美中之間還保持對話溝通的管道。這一點還是比較讓人放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