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從德國路上的新能源汽車,到哈薩克斯坦的風電項目;從埃及的太陽能路燈,再到老撾的“低碳示範區”,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同播撒的“綠色種子”已在全球多地生根發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不僅讓本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行不悖,也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帶來新的啟示。
中國人口多,資源、環境壓力大,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絕不能走西方“只顧發展,不顧生態”的老路。中國選擇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中國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為例,2012年至2021年,中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防沙治沙2.78億畝,種草改良6億畝,新增和修復濕地1200多萬畝。中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自2000年以來,中國始終是全球“增綠”的主力軍,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中國的產業結構也在持續調整優化,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如今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矽、矽片、電池和組件占全球產量的70%以上。節能環保產業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形成了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各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製造體系,能源設備、節水設備、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量已達2000萬輛。
中國還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進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廣泛開展雙多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具體行動包括堅定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印度、巴西、南非、美國、德國、東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資源保護合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