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已成為應用熱點
論壇會場中,一款特殊的機器人引得嘉賓紛紛駐足。“這是由天津大學研發團隊開發的抑鬱症智能診斷機器人。”工作人員向嘉賓們介紹著這項腦機接口研發領域的新成果,“只需頭戴設備,就能采集到大腦皮層神經元信號,並通過‘解碼’實現對抑鬱症的定量評估。”
從輔助診斷,到藥物研發,再到醫療管理,源遠流長的醫學正與嶄新的人工智能碰撞出火花,拓展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嘉賓預測,人工智能可能成為醫療領域快速發展的關鍵推動者。
在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看來,人工智能對疾病的診斷,會使得我們的診斷過程從依賴於每個醫生的能力,變成依賴計算和集體的智慧,這樣會減少醫療服務的差異性。
“研究人員進行實驗時,很可能一次只能做十個、一百個,但是有了AI後,可以同步進行大量實驗,並產生海量數據。”銀杏生物工作室首席商務官埃娜·克拉森伯格這樣解釋人工智能在推動藥物研發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介紹,目前企業已開始嘗試通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加快藥物研發的過程,同時利用人工智能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慢性病。
人工智能為醫療行業帶來的改變,還在走向更深領域。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總經理陸益民介紹,集團在整合醫療資源時發現,我國醫療資源區域性較為突出,創新技術部署成本較高,平台打通能力不足,推廣落地面臨挑戰。他認為,有了AI的支持,有可能解決醫療資源不平衡等長期存在的問題,更有效地提升基層醫療服務的質量。
未來,應設置安全“圍欄”
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被迅速釋放的同時,如何規避潛在的安全風險?論壇上,嘉賓們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面對大家關注的“AI技術的引入會導致哪些工作崗位的減少?”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認為,新的技術能夠幫助提高企業營收和競爭力,從而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與可能性,以此達到兼顧提高勞動效率和保障員工福祉的平衡。
那麼到底哪些領域應嘗試使用這項技術?王冠說,一些對錯誤零容忍的領域暫時不宜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對於一定程度上允許犯錯的、重復性強的工作,可以率先對接這項技術。
不少嘉賓認為,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辦法判斷提供內容的真假,可能虛構一段內容來迷惑用戶。”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馮雁直言,每一個需要作出決定的領域,都得是人說了算,機器只能提供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