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青春身影和科技力量
http://www.crntt.hk   2023-06-14 15:17:56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據新華網報導,十幾年前,北京市民劉百惠和家人自駕兩千多公里,終於抵達敦煌莫高窟。如今,她只需從市中心驅車30公里來到順義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便能“重逢”這一千年古跡。

  正在這裡舉辦的“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數字敦煌展”,用數字技術把莫高窟“搬”到了現場。置身於按原大小復制的洞窟內、伫立於數字化五台山全景圖前,劉百惠由衷感嘆“太真實了,仿佛一秒穿越”。

  中國目前已擁有包括莫高窟在內的世界遺產56項,為全球世界遺產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將“數字敦煌”呈現在大眾面前,“90後”青年何文江經常在洞窟裡一待就是一天。

  何文江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的一名技術人員,參與采集洞窟圖像。他最近正在莫高窟第138窟工作,每拍一張,他都會詢問電腦前的同事:“拍得怎麼樣?”

  “在反復試驗中追求最佳效果,每張照片的色彩、光線都盡量保持一致。”何文江說。

  據介紹,與何文江一同從事敦煌文物數字化保護的“80後”“90後”工作人員占到總人數的八成以上,為古老的敦煌注入了青春力量。

  截至2022年底,敦煌研究院完成了278個石窟的數字化數據采集、164個石窟的圖像處理、145個彩塑和7個遺址的三維重建、162個石窟的全景游覽項目。

  中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多的青年正加入這個行列,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力量,更多人得以近距離“觸摸”華夏文明的印跡。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件,瀏覽量超3300萬次;洛陽博物館“河洛之光”數字館運用多媒體投影墻、VR投影等技術,打造互動體驗形式,吸引遊客紛至沓來;龍門石窟全息天幕《無上龍門》火爆“出圈”,一票難求……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結合好科技和創意是關鍵。”河南省文旅廳廳長黃東升說。

  修復時光在文物上留下的痕跡,也是科技力量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之一。

  在重慶大足石刻文物醫院中,年輕的研究人員正在對千手觀音的實驗手做髹漆貼金處理,這是正式修復前的準備工作之一。

  “我們組織了一個多學科的團隊,花了8年的時間對它進行修復,讓它重現光彩。”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說。

  大足石刻是繼莫高窟後中國第二處石窟類世界文化遺產。千手觀音像是中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

  專家團隊使用三維掃描、X光體檢、紅外熱成像儀、多光譜成像分析儀、微環境氣象監測等現代化手段給千手觀音像“做體檢”,研究病傷害情況並制定修復方案,完成了搶救性保護。

  “文物是有生命的。文物醫院建成投用後,更多‘患病’的文物經過修復煥發出新的活力。”陳卉麗說。

  目前,中國已有1557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年輕人展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和驚人的創造力。

  近日舉辦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青年藝術家鄧卓越創作的數碼版畫吸引參觀者駐足欣賞。展示墻上色彩鮮亮、憨態可掬的56個娃娃穿著各自的民族服飾,頭戴精美的發飾,面帶微笑闊步向前。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