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水利工程密集開工 國家水網越織越牢
http://www.crntt.hk   2023-06-14 15:17:18
 
  建成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

  中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建設重大引調水工程,是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必然要求。

  5月31日20時,位於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的六五河節制閘緩緩關閉,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2022—2023年度調水任務完成,本年度向黃河以北調水2.77億立方米。這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來的第十個調水年度。

  隨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相繼建成,中國跨流域跨區域水網格局逐步形成。作為一項世紀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建設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到北方,是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供水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超620億立方米,成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線,直接受益人口超1.5億人,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近100億立方米,發揮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強互聯互通,加快形成戰略性輸水通道,優化水資源宏觀配置格局”。2022年,引江補漢工程開工建設,拉開了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帷幕。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近日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南水北調總體規劃修編,推進東線二期可研論證和西線工程規劃編制,加快完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

  近年來,除了南水北調工程外,還有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或實現重要節點目標。

  2021年1月,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水源,全線自流引水,向鄂北地區沿線3市7縣482萬人口供水,灌溉耕地380萬畝,有效緩解鄂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

  2022年12月,引江濟淮工程試通水通航,長江與淮河實現歷史性“牽手”。引江濟淮工程供水範圍涉及皖豫兩省15個市55個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723公里,受益範圍7.06萬平方公里,惠及皖北、豫東5000多萬人口,形成平行於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

  2023年4月,引漢濟渭工程秦嶺輸水隧洞主體工程完工。按工程計劃,今年6月底可向陝西省西安市先期供水。工程建成後,預計年調水量達到15億立方米,惠及人口超1000萬。

  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

  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經濟社會用水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水質污染、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下水超采等生態問題。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解決生態環境累積欠賬、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家水網建設過程中,河湖生態保護治理不斷加強,河湖生態環境加快復甦。

  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這便是相城區的“一河一策”“一片一策”制度。河湖無論是“生病”“健康”還是“亞健康”,都有細化標準和詳細記錄。相城區夏圩港曾因附近小區雨污水管混接,加之河道底泥淤積較深,“生了病”。根據“病歷”,相城區首先對附近小區2315戶住宅進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又對夏圩港實施清淤、疏浚。如今的夏圩港恢復了往日的美麗。

  近年來,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日益精細化。2月,水利部印發《2023年河湖管理工作要點》,提出“2023年全面啟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逐步建立全國河湖健康檔案庫”。3月,水利部公布《母親河復甦行動河湖名單(2022—2025年)》,推進母親河復甦行動“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工作,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在國家水網建設過程中,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通過強化節水、禁采限采、地下水回補等方式,逐步實現采補平衡。

  華北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地下水“漏鬥區”,地下水超采一度十分嚴重。河北省邢台市自古就有“百泉之城”的美稱。歷史上,邢台市百泉泉群是一片清泉噴湧、蘆葦密布的水域。由於長期超采地下水,上世紀80年代,百泉泉群幹涸了。2014年起,邢台市通過管控取用地下水、調整農業結構、實施河渠生態補水等措施,逐步推進地下水位持續回升。2021年以來,百泉泉群實現持續穩定復湧。

  3月,水利部聯合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方案》,全面部署三江平原等10個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明確提出“到2025年,重點區域較現狀水平年壓減地下水超采量46億立方米左右,壓減比例超40%”。

  在國家水網建設過程中,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作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地區實現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轉變。

  黃河流域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經過多年治理,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由監測以來最嚴重的45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3.13萬平方公里,同時黃河輸沙量大幅減少,黃土高原歷史性實現主色調由“黃”轉“綠”。

  李國英表示,統籌解決好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需要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充分發揮其水資源優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系統保護等綜合功能。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