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基層壯筋骨 一線長才幹
http://www.crntt.hk   2023-06-06 10:44:25
 
  到基層一線去,錘煉幹事本領

  2022年,寧德出台《關於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組織年輕幹部到鄉村一線培養鍛煉的意見》,從創新幹部培養、深化幹群聯繫、健全人才流動、完善成果轉化等4個方面,建立健全年輕幹部培養鍛煉長效機制。

  “一些年輕幹部不缺學歷缺經驗、不缺理論缺實踐,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基層情況不熟悉、貼近群眾不夠等問題;農村也面臨人才緊缺、幹部能力素質跟不上等困難,制約著鄉村振興。”寧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惠說,讓年輕幹部到鄉村“墩苗壯骨”,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親自倡導推行的“四下基層”制度的行動之一。

  通過掛職鍛煉、交流任職等方式,寧德的年輕幹部分批次到基層和艱苦地區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2022年,寧德選派10名市直機關優秀年輕幹部擔任鄉鎮黨委書記,選派62名選調生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41名年輕幹部到縣信訪局、鄉鎮班子和鄉村振興服務中心掛職鍛煉。

  王祖聯就是10名鄉鎮黨委書記之一。“原先幹的是行業領域內的活兒,相對單一。現在只要是鎮域內的事兒,不管大小都要放在心上。”他這樣概括自己工作的變化。

  海拔600多米的竹坪村,年日照時間長,條件適合種植獼猴桃。一有空,王祖聯就往竹坪村跑。“王書記經常來,為我們解決實際困難,還幫著理清發展思路。”種植基地負責人李長春說。

  去年10月,得知金融部門推出鄉村振興專項貸款消息後,王祖聯立即幫李長春牽線搭橋。“月初申請的200萬元貸款,月底就到賬了。”李長春說,這筆貸款額度大、到賬快、利息低,正好用來支付開荒改植、肥料人工等費用。

  農業既要靠種植,又要應對極端天氣;要謀劃發展,還要處理矛盾。王祖聯邀請福建省農科院專家,到竹坪村指導村民種植技巧;同時,搭建清源鎮矮山片區獼猴桃黨建聯盟,整合技術、市場資源,引導鄉親們抱團發展。

  去年7月開始,清源鎮4個月沒下雨,多個村子出現用水困難。正當王祖聯為找水焦頭爛額時,兩個村子還因搶用灌溉水發生了爭執。

  “我叫王祖聯,是清源鎮黨委書記,大家務必冷靜!”他抓起喇叭亮身份,站在了兩村村民中間。

  “鎮上出資打了一口水井,先解決燃眉之急,再把雙方村幹部和群眾代表叫到一起,商定用水分配辦法。”王祖聯說,該道歉的道歉、該賠償的賠償,並商定用水分配辦法,兩村重歸於好。

  類似難題,張超上任後也遇到一件。他是選調生,今年2月被安排到福鼎市太姥山鎮東埕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查檔案時,我發現村裡一處近20畝的地塊,畝均租金僅有3300元。”張超說。走訪中他瞭解到,租客當起“二房東”賺差價。

  “我們是簽了合同的,你要想漲租金,就去法院告你!”租客氣勢汹汹地上門威脅。“別鬧得不好看,不如先提到5000元,以後再慢慢上漲。”也有人前來遞話說和。

  “這塊地交通便利,周邊租金已經1萬多元。這麼低的租金,很不對勁。”張超找到村支書周克玲商量,“合同即將到期,再不回歸正常價格的話,村集體還要繼續吃虧。”周克玲鼓勵他:“只要是出於公心,沒什麼好怕的,我支持你!”

  張超邀請第三方資產評估公司評估土地價值,聯繫律師查看合同條款,為提租談判做好充分準備。最終,東埕村以每年每畝1萬元的價格將該地塊出租。“村集體每年增收13萬多元,我們準備用這筆錢建設健身廣場,讓老百姓分享集體經濟成果。”張超說。

  “硬骨頭啃多了,辦法就多了,底氣更足了,幹事創業的本領自然就更強了。”張超說。

  到群眾中去,提升群眾工作能力

  寧德市委組織部曾有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全市35歲以下幹部中,沒有農村工作經歷的有7000多人,占比達2/3,不少幹部存在對基層情況不熟悉、群眾工作方法缺乏等問題。

  “我們分批組織年輕幹部到農村開展實踐鍛煉,每批為期3個月,每月集中開展5天、累計不少於15天,力爭在3年內覆蓋35歲以下沒有鄉村工作經歷的年輕幹部。”寧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梅仔說。

  寧德市要求每名年輕幹部至少與20戶群眾拉家常,通過看“田面、人面、市面、路面、屋面、桌面”,瞭解掌握村情民情社情,幫助協調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今年32歲的楊龍賀是一名博士選調生,完成一周的崗前培訓後,他就被派到了壽寧縣南陽鎮含溪村擔任第一書記。

  含溪村是南陽鎮最偏僻的村,到鎮上要走11公里的山路。“以為自己去的是東南沿海,沒想到一來就被派進了山溝。”楊龍賀說。剛開始對如何開展工作手足無措,他決定先入戶瞭解村子情況。

  “聽說他是博士,不會‘鍍鍍金’就走了吧?”“他沒經驗、沒資源,能給咱村帶來啥?”面對議論,楊龍賀不為所動,繼續走村入戶。

  一段百餘米的村道,被車輛壓壞後,久久未能修復。“不少村民反映這個問題,可錢從哪裡來?”人生地不熟的楊龍賀,憑著一股衝勁,找到了縣交通局的一名副局長。“他看我為鄉親們的事東跑西走,很受感動。正好局裡有相應項目可以支持。”楊龍賀說。不久後,村道修整一新,村民對他刮目相看。

  “我就住在村部,從那之後,越來越多老鄉找我聊天,對村子發展提意見。”楊龍賀辦了一件實事,也打開了一扇門。

  更換年久失修的路燈、為村中心荷塘布置夜景、在有安全隱患的溪邊加裝護欄……隨著一件件小事的解決,楊龍賀慢慢走進了村民心裡。

  年過七旬的葉婆婆和7歲的孫子都是聾啞人,每次外出回到村裡,楊龍賀總會帶點米面油前去探視。去年8月的一天傍晚,葉婆婆來到村部,往楊龍賀懷裡塞了一個塑料袋轉身就走。“我打開一看,是15個鴨蛋,一下子鼻子就酸了。”楊龍賀動情地說。

  村裡後來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動員村民發展舍飼養殖、拆掉私搭亂建的雞窩豬圈,“不等村幹部上門做工作,葉婆婆就主動拆掉了棚圈,讓我很感動。這也說明,只要用情用力,就沒有難做的群眾工作!”

  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也是張超的工作辦法。“駐村以來,我走訪了將近100戶群眾。”張超說,“有時經過茶園,就跟著老鄉學采茶,聊聊對村裡工作有啥建議。”

  去年11月,村裡開始徵地,涉及81戶。“有一天晚飯時,我買了一箱牛奶去村民家裡做工作。碰巧老鄉從地裡回來,正喝著自家釀的米酒解乏,讓我也嘗一嘗。”

  喝還是不喝?張超頗為糾結。“想著先幹為敬,我就喝了一大碗,再詳細介紹徵地政策,解釋後續保障措施,打消鄉親們的後顧之憂。”張超說。老鄉看他為人實在、不端架子,口風終於鬆動。

  “做科研、寫論文要費腦筋,做好群眾工作更要花心思。和鄉親們打交道,講實話、講真話,才能拉近彼此距離;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才能得到支持。”張超儼然已是群眾工作的行家裡手。

  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年輕幹部們褪去青澀和稚嫩,用真心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