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3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2022年年底,水利部公布2022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名單,雲南省楚雄州牟定縣入選,成為雲南省2022年唯一入選的縣區。
牟定縣地處滇中高原中部,山區、半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達91%。由於年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加上入境水量少、出境水量多,牟定縣水資源比較匱乏。上世紀80年代,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055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72.06%,曾是雲南省水土流失重點縣。
為著力守護綠水青山,牟定縣持續推進坡耕地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了措施完善、機制健全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實現生態宜居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綜合治理小流域
5月,記者來到雲南省牟定縣新橋鎮雲龍村。這裡山巒起伏、坡陡溝深,由於乾旱少雨,當地植被較為稀疏,山體缺少樹木覆蓋,生態環境脆弱。
牟定縣水務局水土保持股主任起聯春介紹,“山區乾旱缺水,農民只能在山坡上耕種,這些坡耕地就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一個很大問題。只要下點雨,泥土混著水就被衝下去,不下雨時山上就沒有水,非常乾旱”。
坡耕地比較陡峭,每到雨季都會出現大量水土流失。特別是地處牟定縣東部的戌街鄉、安樂鄉、新橋鎮、江坡鎮等地水土流失嚴重。為瞭解決這一問題,牟定縣持續多年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採取坡改梯措施保護水土。
在雲龍村一處山頭,記者看到大型挖掘機正在施工作業,原先的陡坡地依據山勢被平整成大小不一的小梯田,層層而下。起聯春介紹,這是牟定縣正在實施的2023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興隆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山上還將建設配套蓄水池、光伏泵站、機耕路、道路排水溝等工程,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保障坡改梯後的土地有灌溉用水。
坡改梯的效果如何?在雲龍村的另一片山頭,前幾年改造後的山地如今田間地種滿了石榴樹,果林採用滴灌技術實行節水灌溉,樹苗長勢生機勃勃,一些石榴樹已經開始掛果。
“經過水土流失治理,我們村引進了外地企業流轉土地種果樹,以前光禿禿的坡耕地和拋荒地都綠起來了,今後山上的生態會越來越好。”雲龍村村民普友說。
為改善水土流失現狀,近年來,牟定縣以小流域為單元,合理安排農、林、牧、副各業用地,採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協調配合綜合防治,累計綜合治理龍川河、古岩河、颯馬場、河節衝、左家等小流域60餘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7.42平方公里。在重點鄉鎮,採取封禁、封禁加補植、梯田加園面種草覆蓋的治理模式,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產業興旺生態美
通過數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牟定縣水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綜合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眼下,位於牟定縣戌街鄉碗廠村委會白銅廠村的連片沃柑基地正處於成熟期,果園裡農戶們正忙著采收。陽光照射下,一串串黃澄澄的沃柑掛滿枝頭,果香彌漫。剝開一口咬下,香甜可口、汁水四濺。
“快來嘗嘗剛剛摘下來的沃柑,可新鮮了。”碗廠村黨總支書記李梅招呼客人品嘗,“這片果園過去曾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山”。
20年前,處於猛崗河河底的白銅廠村因地質災害整村搬遷到山上居住,但是山上乾旱缺水,農業發展受限,村民大都選擇外出務工。
水是農業發展的關鍵。起聯春介紹,為解決這一問題,脫貧攻堅期間,水務部門在白銅廠村投資150萬元,建設了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及配套工程,通過從猛崗河提水至蓄水池,解決了村裡的農業用水問題。
2015年,村裡引進盛果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320畝土地種植沃柑。如今,荒山成了花果山,沃柑成為村民發展致富的“金果果”,村民們也從中獲益。
“我們家流轉3畝地給公司,每年有2000多元租金。我平時在果園上班,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工資,在家門口就有收入,不用出去打工了。”村民朱洪海說。
“現在山上的水土保持住了,村裡生態變好了,特色農業也進一步發展了。”李梅介紹,去年白銅廠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元。
在綜合防治基礎上,近年來,牟定縣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將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與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有機結合,先後培育出核桃、紅梨、花椒、李子、軟籽石榴、沃柑等特色產業,玫瑰花種植基地、特色瓜果種植園、生態農莊等紛紛湧現,水土流失治理助推農業效益提升。隨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牟定縣生態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促進、雙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