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施的第三年,是“三年強基礎”的收官之年。兩年多來,水域生態、上岸漁民生產生活都發生了哪些變化?接下來如何更好保護長江生態、穩定上岸漁民生計?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探訪長江岸線。
煙波澹澹,水漲一篙。
近日,鄱陽湖正式進入豐水期,最早的一批刀鱭已從長江洄游入湖,成群的鯉、鯽、鮎在水草間游弋。作為長江流域第一大淡水湖,這裡即將陸續迎來各種魚類繁殖生長的旺季。
根據黨中央部署,“一江一口兩湖七河”,包括長江幹流,長江口禁捕管理區,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等重要支流,涉及全國15個省、直轄市,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強基礎、頂得住,十年練內功、穩得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十年禁漁’是一個戰略性舉措,主要還是為了恢復長江的生態。10年後我們再看效果。”
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施的第三年。長江禁捕兩年多來,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退捕漁民轉崗就業、獲得安置保障,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手抓保護,一手抓養護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放眼長江,波光粼粼,清江清湖,這是禁漁後的壯美景象。禁漁,意味著證注銷、船封存、網銷毀、人上岸。
地處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禁捕水域近100萬畝。2020年以來陸續建成的“智慧漁政”平台,與市、鄉鎮、村三級禁捕網格化管理體系相銜接。
“過去光靠‘兩條腿、一雙眼、一個手電筒’工作,現在任何風吹草動,都能第一時間排查。”沅江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負責人周建平介紹,依托網格化管理體系,全市漁政執法監管成本和案發量分別下降20%和23%。
萬里長江浩浩湯湯,水域管理點多、線長、面廣。兩年多來,沿江各地加強禁漁執法監管,高壓嚴打態勢下,禁捕秩序穩定。2022年,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月均出動執法人員14.4萬人次、執法船艇1.1萬艘次,查辦非法捕撈等涉漁行政案件18525起,清理違規網具18.4萬張(頂)。
十年禁漁,抓保護是“堵前門”,還要“開後門”——抓養護。
“擴大種群數量,放魚是重要手段。”前不久,湖北省鄖西縣龜龍山莊負責人召集職工在鄖西縣生態漁業種苗繁育基地購置55萬尾魚苗,放流五龍河。
五龍河注入天河,再入漢江,放流的這55萬尾魚苗歡快地在奔流清水中嬉戲,兩岸雜花生樹,水曲柳參天茂盛。“作為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守好一江清水,護住漁業資源,我們責無旁貸。”鄖西縣委書記查宏說。
按照農業農村部部署,每年6月6日這天,全國各地漁業主管部門在長江流域等地開展全國放魚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動。這個時間正是魚類的生長繁育季節。
“增殖放流作為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一項重要措施,對促進漁業種群資源恢復、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增加漁業效益、提高漁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說。
“十二五”以來,全國已累計投入增殖放流資金近124.9億元,放流各類苗種超過4559.4億尾。增殖放流社會影響日益加強,在許多地方已成為群眾性生態文明建設活動,6月6日已經成為全國各地約定俗成的“放魚日”。
沙鷗翔集,魚兒暢游。長江禁漁兩年多來,給我們回報的是不斷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