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鞏固工業生產穩步回升
http://www.crntt.hk   2023-05-14 08:23:29
中國經濟的技術水平已經今非昔比,技術趕超的歷史性階段,正在轉向技術水平越來越逼近先進技術前沿的新階段。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3月份,受宏觀經濟運行向好、市場需求恢復帶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6%,扭轉了去年11月份以來工業企業利潤持續下降的局面。營業收入增長促進工業企業利潤改善,工業生產穩步回升。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文章表示,這是中國經濟恢復的一個積極信號。過去幾年,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與不確定性等因素作用,中國工業經濟和工業企業發展受到制約,增長率亟待提升。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顯示工業經濟正從逆境中挺起,向著順境方向發力。
  
  文章指出,在樂觀情勢中也要看到,此為統計性增長,要進一步表現為實質性增長,才是真正形成穩中求進的持續走勢。目前的統計性增長很大程度上具有“觸底反彈”性質,主要是與前一統計期的非正常低增長或負增長基數的對比,所形成的統計表現具有恢復性。長期性實質增長走勢的回歸,還要有更長時間的實際增長表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擴大內需戰略放在穩增長的首位,實際上是要求供給系統須進行適應國內市場的結構性調整,這更具深化改革的戰略意義,也表明對產業結構升級寄予期望。新時代中的擴大內需戰略,是要在實體經濟層面下更大功夫。這是一個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經濟戰略。
  
  要深刻認識到,每一次經濟危機或困境衝擊,都會揭示經濟體系中的內在問題,而當經濟發展遇到問題時,戰略緊迫性就顯著增強。迎難而上的戰略舉措是刻不容緩的。特別是,應對短期矛盾往往與長期性戰略舉措相交織,對此需要有深邃的戰略眼光與決策。
  
  不過,事情是辯證發展的,困難之中往往孕育著機會。重大戰略性舉措,例如投資方向的結構性調整,往往可以成為擴大國內市場的機會,並具有短期宏觀經濟擴張效應。又如,科技進步特別是突破性技術創新,既具有供給結構優化效應,也具有市場需求拉動效應。再如,實體經濟的結構升級,特別是企業親環境、親社會的行為目標優化,可以成為擴大需求和提升需求質量的牽動力,創造更豐富的需求環境。
  
  文章分析,3月份的工業企業統計數據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即除少數行業外,工業企業利潤改善不如營業收入增長顯著,由此引發一個思考:工業利潤率改善滯後於營收增長,會不會導致出現結構性矛盾?這可能成為工業經濟的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面臨的瓶頸。而要突破這一瓶頸,自然就成為實體經濟面臨的重大戰略使命。
  
  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的技術水平已經今非昔比,技術趕超的歷史性階段,正在轉向技術水平越來越逼近先進技術前沿的新階段。儘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仍然可以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將“引進、消化、吸收”作為技術獲取的有效方式,但越來越多的技術創新將更需要通過自主研發,甚至與一些基礎科學研究相結合,以實現技術進步的新突破。當下,中國的工業技術已經站在了逼近先進工業技術前沿的競技台上。要努力更上一層樓,努力拓展工業企業的盈利空間。同時,工業生產技術的配置格局正在向世界更多國家地區擴散,這對中國工業既是挑戰壓力,也是轉型升級機遇。工業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和批量規模來獲取盈利的時代,將逐步轉向以技術先進性為主導的盈利模式時代。
  
  文章最後說,進行宏觀經濟分析,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預期問題。無論是短期宏觀需求還是長期供應能力,都與預期直接相關。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樂觀的預期助推強勁的增長。預期的本質是信心和信任。宏觀預期是對經濟景氣和消費支出的預期,成為擴大內需的驅動力;長期預期則是對經濟制度的信心,可以成為長期投資的基石,形成對不可預測風險的承受力和抵禦力。信任是金,是市場秩序的凝聚力,被稱為最重要的“社會資本”。因此,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成全社會對體制機制和規則秩序的更充分信心和穩定信任關係,塑造勇於擔當敢於創造的氛圍,實體經濟就可以有輝煌可期的發展前景。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