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予當代中醫診療和服務多重智慧內涵
醫療大數據的積累以及多樣化先進技術的發展,推動中醫診療方式不斷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邁進,為中醫藥的傳承與革新創造了巨大空間。硬件設施、平台搭建、系統管理……當下,AI已經成功嵌入中醫診療與服務過程的多個環節。
馬劍鵬認為,數字化中醫智能診斷設備能夠幫助實現中醫智慧問診。不論是病前診斷,還是病後治療,人工智能都能有所作為。在日常化的健康管理中,利用設備收集人體基本信息,智能化評估健康狀態,為使用者在未病時提供個性化的養生攻略。中醫藥智能診療系統與臨床醫生的相互配合,有助於中醫辨證體系與人工智能技術“強強聯合”。
中醫智能鏡就是數字化問診的典例之一。該設備利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提取面部特徵參數,運用深度學習等方法進行精準化、定量化分析,建立健康狀態模型。據瞭解,上海市以蔣家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代表的諸多基層中醫服務點內,就配備有四診儀、功法鏡等智能設備,推動中醫藥資源下沉,真正便民惠民。
智慧中醫醫院建設也是提升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的主要抓手。公共衛生信息、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互聯互通,極大擴充了信息庫。借助高效的人機對話,群眾足不出戶就能進行病症自查,後台健康大數據的收集和更新,也便利了病後復查與跟蹤隨訪。
2020年4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互聯網醫院正式開通,這是上海首家互聯網中醫醫院。此後,各大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相繼開放智慧平台,設立智慧就醫通道,致力於提升基層中醫藥診療服務質量,不斷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
智慧共享中藥房整合線下線上資源,以集約化的思維,綜合依托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改革中藥藥事服務。建立覆蓋中藥倉儲、調劑、煎煮、包裝、配發等全流程的信息追溯系統後,根據中藥材樣本,AI進行數據識別分析和比對,能夠有效甄別中藥材真偽、溯源產地、預測品質等,取代過往眼看、鼻聞、手摸、嘴嘗的傳統鑒別方式。目前患者可在網上自助查詢代煎藥加工製作信息。
考驗與機會並存
“中醫藥+AI”如何更好地面向未來
以中醫藥傳統理論為根基,以診療實踐案例為循證,以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三者有機結合,賦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中醫藥+AI”不能止步於簡單的要素叠加或範式挪用。馬劍鵬認為,衹有在透徹理解中醫藥基本特點的前提下,找到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加強技術的適應性轉化與利用,才能讓人工智能“為我所用”。
馬劍鵬介紹,近期爆火的ChatGPT就中醫藥進行對話會發現,這款新興的人工智能程序在雖然在中醫藥客觀基礎知識方面對答如流,但在臨床診斷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而且也容易產生醫學倫理問題,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創造出新的生產力,帶來新的生產工具的同時,也引發思考甚至擔憂。它們將會為中醫藥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或威脅,還是一個未知數。
既要應對外部變化的壓力,又要面對內部升級的需求,建設新型中醫藥體系任重道遠。要把握中醫藥的不可替代性,在技術發展的各個階段尋求平衡點與最優解。業內專家認為,未來推動中醫藥和人工智能協同發展,加強頂層規劃是必要也是首要條件。“中醫+AI”涉及中醫學、計算機、數學等多學科知識,中醫類高校也應積極培養復合型中醫藥人才,為中醫藥事業輸送力量。
加快中醫藥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更進一步揭示中醫藥奧秘,不斷提升中醫藥維護健康的能力,最終落腳點是為群眾謀福祉。(記者 趙逸赫 實習生 朱錦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