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戰略自主遭侵蝕
部分歐洲領導人此時強調歐洲戰略自主,反映了歐盟當下面臨的一項現實挑戰,即戰略自主遭受侵蝕。
戰略自主一直是歐洲一體化事業的遠大目標。從戴高樂到希拉克,從施羅德到默克爾,在這些政治家領導下,歐洲一直朝這一目標努力,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然而,自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歐洲戰略自主遭受空前挑戰。面對歐洲大陸戰火重燃,歐盟在軍事上幾乎沒有行動能力,只能依賴美國主導的北約。目前,歐洲被美國裹挾,一邊倒地支持烏克蘭、制裁俄羅斯,失去了自主立場。馬克龍關於“想要在烏克蘭實現和平,就不要羞辱俄羅斯”的理性表態,也招來眾多批評。
但做美國的“追隨者”讓歐洲吃盡苦頭。極限制裁俄羅斯導致能源危機並加劇通貨膨脹,在歐洲多國引發社會動蕩。為解決能源危機,歐盟只能加大對美能源依賴,使美國成為其最大原油供應國。此外,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用高額補貼等措施促使歐洲綠色產業遷入美國,也讓歐盟心生抱怨與不滿。
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烏爾裡克·弗蘭克認為,歐洲戰略自主或者歐洲主權的理想和理念應保持不變。歐洲需要變得更強大、更團結,而不是直接依賴美國。
阻力:未來之路不平坦
馬克龍等歐洲領導人的“覺醒”,激勵了歐盟真正捍衛自身利益、在世界多極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雄心。但他們也面臨著巨大壓力,尤其是部分歐盟國家的反對和跨大西洋派的阻撓。
出於歷史原因和現實地緣政治考量,不少中東歐國家持反俄立場。多年來,這些“新歐洲”國家主動向美國靠攏,常與以法德為代表的“老歐洲”意見相左。馬克龍近來關於減少對美依賴的言論立即引來這些國家的強烈反對。
波蘭總統杜達的外交政策顧問馬爾欽·普日達奇明確表示,華沙不贊成任何脫離華盛頓的做法。“我們相信歐洲更需要美國……今天美國比法國更能保證歐洲安全。”
歐洲一體化和跨大西洋聯盟一直是歐盟內外政策的兩大支柱,由此形成了歐洲本土派和跨大西洋派兩股有時相互矛盾的政治力量。馬克龍的主張得到歐洲本土派支持但遭到跨大西洋派反對。親美的德國綠黨和自民黨人士指責馬克龍的立場對歐洲來說不是明智的戰略。法國和德國的一些媒體和智庫則批評馬克龍的言論不合時宜、破壞歐美團結。
熟悉布魯塞爾和巴黎政治圈的法國籍歐洲議會議員埃爾韋·朱萬告訴記者,美國通過各種渠道拉攏歐盟人士或讓智庫專家發聲造勢,他的不少議員同事也成為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工具。“雖然我在很多事情上不贊成馬克龍的觀點,但在歐洲戰略自主這個問題上我完全贊同馬克龍總統。衹有平衡我們與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歐盟才能實現戰略自主,而這也必須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