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縣域市民化
http://www.crntt.hk   2023-04-05 09:15:37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是促進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需要結合基本國情和發展途徑,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葉裕民、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馬國棟文章介紹,當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5.2%。隨著城鎮化進入中後期,中國迎來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位於“城尾鄉頭”的縣域成為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從去年5月針對縣城城鎮化的首個中央層級政策文件出台,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再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分別強調“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鈎、由常住地供給機制”“完善城市特別是縣城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縣域的戰略支點作用日益凸顯,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縣域市民化勢在必行。

  文章表示,縣域市民化並不意味著要限制大城市市民化進程,而是要在城鎮化格局中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縣域市民化要著力破解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市政設施、人居環境和就業質量等方面的短板,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縣域能夠“住下來”並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以積累健康資本,“強起來”並持續接受多元化培訓以積累智力資本,“融進來”並深度參與社會治理以積累社會資本,既能實現從鄉村進入城市的空間流動,又能實現由邊緣者到中等收入者的社會流動。

  文章提出,優化財政轉移機制,改善縣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要實現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充分發揮財稅機制的作用。首先,通過加大向縣級城市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現縣域範圍財權與事權相一致。在此基礎上,完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擴大基礎教育資源供給,發展養老和托育服務,優化文化體育和社會福利設施。同時,要完善市政公用設施,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硬件基礎的改善有利於增強對人口的承載力和吸引力,也有利於“築巢引鳳”、廣納人才,促進招商引資,推動地區發展。

  夯實縣城產業基礎,增強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力資本積累。產業支撐和可持續就業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礎和前提,能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一是要充分挖掘產業潛力,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創造豐富的創業就業機會。二是要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提供條件,引導產業集中集聚發展。三是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構建全覆蓋、多形式、分層次的培訓體系,促進縣域勞動力素質廣泛提升,增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素供給,推動縣域勞動力市場競爭力和創新創造能力不斷增強,在農業轉移人口培訓、人力資本積累、產業結構升級和勞動力可持續就業之間建構良性循環。

  提高縣域治理水平,強化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權利保障。市民化包含市民意識的普及以及居民成為城市權利主體的過程。縣級政府要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居住權利、就業權利、享受基本服務的權利、參加社區政治生活的權利等。因此,要著力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參與率,規範勞動力市場管理,通過組織開展經常性群眾文體活動和以參與、合作、互助為重點的居民活動,培育非戶籍居民的現代文明觀念、社區互助意識和居民自治精神,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並獲得社會認可,逐步建構社會網絡、積累社會資本、實現身份認同。

  尊重縣城發展規律,分區域、分類型、分重點推進市民化。中國不同地區的縣域在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等方面差異顯著,這要求推進縣域市民化時要注重統籌規劃與因城施策相結合。一方面,要從全國層面和省級層面統籌規劃,從全局考慮縣域與城市群發展及鄉村振興的關係。另一方面,制定差異化的市民化對策,根據不同類型縣城的人口增長趨勢、經濟發展水平、區位條件、功能定位等,合理確定各縣市民化的重點和路徑,因地制宜,不斷推進農村轉移人口縣域市民化進程。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