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疏解,兩翼齊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是產業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看城市副中心——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九年成效》系列報告顯示,2022年,圍繞行政辦公、商務服務等主導功能,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大力發展與之相匹配的重點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61.7%,較2013年提升11.9個百分點。
再看雄安新區——央企總部項目開工建設,產業集群組團落戶,“未來之城”展現出勃勃生機。
在雄安新區中國中化總部施工現場,直徑近百米的基坑內,幾十根鋼結構柱已經竪起,三台塔吊高高矗立,一派熱火朝天景象。“為讓項目加速落地,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目前工地24小時都在施工。”中建二局三公司項目經理劉鳳龍介紹,他們正讓建築主體建設和初步裝修同步進行,盡可能縮短工期,為企業入駐打好基礎。
“春節過後,幾乎每天都有考察團來到雄安,一些機構、企業也表達了在這裡發展的意向。”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副局長張飛說,“政策高地”優勢和企業自身發展需求,讓雄安新區受到不少企業青睞。據介紹,目前已有140多家央企在新區設立分支機構。2023年,雄安新區將爭取30家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在雄安落戶。
與此同時,津冀兩地積極做好產業有序承接,活力迸發。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資1989.4億元,河北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95個,2014年以來累計轉入4.39萬個,其中近八成為北京轉入。
協同發展不僅僅是空間轉移,更要借此機會轉型升級、更新換代。京津冀三地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汽車等優勢產業,聯手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
“我們的生產基地設在了河北廊坊,公司大部分研發專家在北京,產品出口則依靠天津港。”久智光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慶國說,依托京津冀產業鏈協同,企業成了直接受益者。
放眼京津冀,類似的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故事接連上演。截至目前,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已簽約北京項目465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註冊企業累計超過40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1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