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白駒過隙、一日三秋、天長地久……時間,承載了人們對韶光易逝的感慨,也見證了那些浪漫的期待與不朽的功勛。
時間,對於另外一群人而言,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國家戰略資源,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運行,更是國家話語權的體現。
“十三五”期間,我國投資16.7億元,研製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是時間頻率領域在新時代的大科學裝置,建成後的全國光纖授時骨幹網將實現國際最高水平的時間頻率傳遞能力,支撐經濟社會運行和相關基礎研究等。”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張首剛說。
近20年來,張首剛一手建立起來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量子頻標研究團隊,已擁有近百名中青年科研人員。他們始終著眼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實現國家標準時間產生的自主可控與性能提升、國家標準時間發播的安全可靠與便捷應用為己任,攀登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推動時間頻率科學實現自立自強。
實現國家標準時間產生的自主可控
“鐺、鐺、鐺……現在是北京時間9點整。”清脆的聲音從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大門上方的一塊大鐘表發出。我們日常使用的國家標準時間“北京時間”,就是從這裡產生並發播到全國各地。
看似尋常最奇崛。在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中,時間是測量精度最高、應用最廣的一個。1967年,為提高時間測量精度,第十三屆國際計量大會修改了時間單位“秒”的定義,以反映地球自轉狀態的天文時“秒”,變更為以原子內部電磁振蕩周期計時的原子時“秒”。
“近代中國,標準時間的產生和傳遞曾長期被外國人主導並把持。”張首剛說,一個國家是否能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子鐘,不僅代表著相關領域的科研實力,更代表著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水平。
“1998年,一名西方國家的知名物理學家在中國參觀後,認為中國的原子鐘實驗研究過程是在靠‘碰運氣’。”張首剛回憶,自己被這句話深深刺痛,立志要做出一台長中國人志氣的原子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