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高水平開放是中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經濟日報發表 IMI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黨委副書記錢宗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文章介紹,隨著外匯市場開放度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微觀經濟主體參與不同種類的外匯交易,外匯市場發現和形成人民幣均衡匯率、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顯著增強。
一是交易規模增長迅猛,市場份額大幅提升。2022年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三年一度的外匯市場報告顯示,人民幣交易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約4%擴大至7%,排名從第8位上升到第5位。與SDR其他貨幣相比,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量大幅增長。
二是經營主體不斷增加,產品更加豐富。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人民幣貿易結算、跨境投融資規模增長迅猛,外匯交易和匯率風險管理需求旺盛,推動人民幣外匯產品不斷豐富。更多貨幣可與人民幣直接交易,貨幣掉期、期權等衍生品外匯交易大幅增長,各國主要金融機構紛紛成為中國銀行間市場的參與者。
三是市場韌性增強,匯率更加穩健。中國外匯市場容量更大、結構更優,發現價格、調節供求的功能更強,不僅有效促進了資源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優化配置,還大大提高了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儘管去年以來美聯儲多次激進加息,美元指數快速上升引發資本流動轉向,迫使人民幣對美元不斷貶值,但是中國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等基本面良好,有力支撐了外匯市場信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保持基本穩定,匯率波幅遠小於歐元、日元、英鎊,人民幣依然是國際投資者青睞的避險貨幣。
文章稱,今年,世界經濟仍存在不確定因素,給外匯市場帶來了新的挑戰。美聯儲或進一步加息,加大世界經濟下行壓力,致使中國外部需求下降風險增加,不利於出口,進而影響外匯市場供求關係。今年1月份,上千億元北上資金流入中國股市,超過去年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大幅增加,帶來外匯市場放量增長。一旦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或者國際金融市場發生“黑天鵝”事件,引發“羊群效應”,就會造成較大的供求衝擊和人民幣匯率波動。此外,在國際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有些國家一旦出現債務危機,中國海外資產安全將受到威脅,債務風險的傳染效應也容易引發外匯市場的投機性衝擊,增加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
有鑒於此,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深化外匯市場改革,促進外匯市場均衡穩健。
文章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以超級大市場、齊全的工業體系、穩健的產業鏈帶給世界更多發展機遇,夯實外匯市場擴容提質的經濟基礎。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本幣優先原則,大力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完善全球布局,拓展央行貨幣互換的功能並擴大使用範圍,營造良好的流動性環境,加強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聯動,更好滿足全球不同偏好經營主體的人民幣交易需求。
要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有效防範金融“傳染病”威脅。具體分析、動態把握中國與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之間資金流動、收益率關聯互動規律,借鑒有效管理短期資本流動的國際先進經驗,制定和健全規則及標準,加強外匯市場預期引導和科學決策,避免投機資本短期內大幅流動造成市場非理性波動。加強企業、金融機構尤其是系統性重要銀行的外匯風險管理,牢固樹立匯率風險中性觀念,倡導企業以真實交易為基礎進行外匯套期保值。金融機構要控制好外匯風險頭寸,關注中國海外資產較為集中國家的債務狀況,建立境外金融風險傳染監測機制,做好風險對衝工作,建立必要的防火墻,避免新興市場國家債務違約風險蔓延至境內。
還要不斷進行制度和產品創新,完善應對外匯市場突發衝擊的體制機制,加強宏觀政策的配合與協調。豐富市場預期管理手段,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為穩定貿易和投資營造更加確定的貨幣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