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丟失”的手機可能無門檻賣出,如果手機裡的信息很難清除乾淨甚至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恢復,這不僅讓人對信息安全有了更深的瞭解,更產生深深的擔憂。
防範手機“洩密”,個體當然要提升信息安全意識。隨著電子產品迭代升級速度越來越快,消費者家中的舊手機、舊電腦也越來越多,處置舊手機、舊電腦時要遵從專業人員的提示:手機恢復出廠設置操作要將所有存儲項目都進行勾選,手機裡的個人信息才會被安全删除;對電腦硬盤和U盤中數據進行格式化時要去掉快速格式化勾選,這樣的完全格式化才能保證數據信息安全删除。
作為廠家,也要承擔起生產者的責任,從技術層面把好關。為了避免用戶操作不當誤删數據,以及在必要情況下找回數據,恢復出廠設置後,有的手機仍會保留部分數據。應該說,這樣的考量本身並無不妥,但問題是會不會被極少數別有用心的商家鑽空子?尤其是一些來路不明的舊手機,“破解”怎能so easy?如何進一步改進技術手段防範洩密,廠家還需要繼續努力。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相關職能部門同樣責無旁貸。公民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公民的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生物識別信息以及行蹤軌跡等。我國刑法規定,不管出售、購買還是竊取個人信息,達到一定標準都會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丟”了手機之後,手機本身的價值倒沒啥心痛的,手機裡的東西才是最要命的,輕則給自己帶來很多不便,重則要面臨洩密之後可能滋生的種種麻煩。在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對於“丟失”的手機可以“無門檻”賣出的灰色利益鏈,理應依法嚴懲,以儆效尤。
在日益注重個人信息保護的當下,破解手機“洩密”這道難題,亟待各方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