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書聲蘭語: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
http://www.crntt.hk   2023-03-16 21:52:20
趙式慶上月在中央圖書館舉行“書藝跨域:香港及伊朗書藝展”。作者供圖
  中評社香港3月16日電/文匯報16日發表文章“書聲蘭語: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作者廖書蘭,以下為文章內容。

  香港政府目前的口號之一是搶人才,然而有些人才不必搶,因為一直在,並沒有離開,一直在默默地為香港這個大家園勤奮地耕耘。

  趙式慶這位城中富三代,完全具備“高富帥”的條件,但他不是紈絝子弟,而是一位每天辛勤工作的商界文化人。一頭微鬈的半長髮,精緻的五官,190公分的身高,像似一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然而觀察他的雙眼、行路、坐姿,不難看出他是一位習武之人。

  8歲開始對武術產生興趣並開始習武,啟蒙老師陳卓森,自此與武術結下不解之緣,而對他產生深遠影響的是馬明達老師,後來還有林鎮輝老師、李剛老師,4位老師的教導,使他開展更為寬闊的武術觀;可以說,趙式慶是集大家之大成的一名武者。

  自8歲起拜師學武功的趙式慶,以練武術度過他的青春反叛期,中國武術文化講究的是“信廉仁勇”,長期在中國武術美德的熏陶下,他成了一位有擔當的男子漢;他說,習武是一面鏡子,透過練武或與他人比武,可以做到內觀,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心態是什麼?習武不僅是身體上的鍛煉,更重要的是身心合一的內觀自省,通過武學,瞭解中國武術歷史脈絡的發展、不同區域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及其關聯。也正是這麼多年的武術訓練及培養,使他走出不一樣的人生道路。13歲赴英國求學至大學畢業,母親安排他到北京,這一段的人生經歷,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因他到了中國版圖內最遠的北方,看見當地的問題不僅是貧窮,更有社會問題和文化傳承的危機,這些種種帶給他思考上的衝擊。

  趙式慶少年時曾遊走邊疆,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再通過文獻和文物研究,漸漸認識到中國歷史上漢胡文化交融的過程和重要性。回香港後,他用了15年的時間籌備,與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獵人·戰士·神靈:中國北方遊牧藝術”展覽——香港文化節。趙式慶說:“15年的籌備工作,相當坎坷曲折,但展覽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令我滿意的。”他的永不放棄!堅持再堅持,我相信是他以武者堅毅的精神並以開放的心態來達成的。

  趙式慶在9年前創建“香港文化節”,並與由他一手創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舉辦多項文化和藝術活動,合作的對象有香港舞蹈團、香港芭蕾舞團、香港中樂團、香港道樂團、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中國畫協會(香港)、大館、中環街市等,可稱得上中國傳統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齊聚。今次“香港文化節”是第8次舉辦,其中一項活動是,“書藝跨域:香港及伊朗書藝展”,中國和伊朗皆為古時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兩國間的交流源遠流長,早於唐代,繁於元代,中國著名的青花瓷正是中伊兩國文化交流下的成果。

  趙式慶說,一直以來香港就是中外文化薈萃的平台,是中國天然形成的窗口。未來他計劃將自己的理念系統化,組成有條不紊的架構,包括武術,不要只聚焦在他個人身上,目前他正培養新一代的年輕人加入。國學大師錢穆曾說:“我站在這裡不是為了講學,而是為了招募復興中華文化的義勇軍,看誰願意為中華文化犧牲奉獻。”

  我看見,復興中華文化的義勇軍仍然在前僕後繼地投入使命中。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