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科幻產業“熱”下去、“走”出去,仍需補上獨立創作空間有限、工業化水平不足、創意人才缺位、投融資機制不健全等“短板”。
首先要減少不確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文化創作需要空間,要減少不確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使創作者有信心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不因小失大,因噎廢食,杯弓蛇影。
“創作不能被少部分無限放大的輿論所綁架,電影也不能唯商業唯市場所驅動。”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電影應該追求藝術性與商業性最大限度的一致。
此外,國產電影的工業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劇組的工人上個月還在家收割麥子,這個月就進組搭‘飛船’了,之後可能又回去務農。四年前製作《流浪地球》的一些人已經離職,我們需要花很大力氣再去尋找甚至培訓專業的人。”在郜昂看來,國產科幻片的產量還不足以讓從業人員以專業工作來維持生計,讓這個行業良性循環起來。
“讓想象力落地,需要符合國情的強大電影工業體系——不光是設備和技術,更是流程和標準。”郭帆說。《流浪地球》拍攝完成後,郭帆工作室和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成立了電影工業化實驗室,致力於建立和完善電影工業的標準化管理和運作流程。“我們追求的目標不再是單一鏡頭做得多麼精美,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幾千個相對水平不錯的鏡頭製作。”郭帆說。
“有了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很多製作環節就不必重復勞動、反復摸索,電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經驗基礎上創作出優秀作品,製作水平和生產效率也會更有保障。”“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制片人龔格爾說。
創作者和好內容的稀缺也是困擾從業人員的難題之一。科幻文學作品是科幻影視作品的“土壤”。近年來,中國科幻銀河獎、華語科幻星雲獎等獎項讓更多科幻創作新人“嶄露頭角”。雖然近年來出版的科幻小說數量、網絡科幻文學數量均不斷增長,但能持續寫作並保持高水平作品的科幻作家依然稀缺,科幻影視劇也數量稀少。
“科幻作品整體偏少,不利於產業繁榮。”《三體》電視劇總制片人白一驄說,希望更多的政策、資金注入科幻領域,讓產業板塊變大,實現“厚積薄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