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創新發展呼喚更多“共享時刻”
http://www.crntt.hk   2023-02-22 09:26:12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網評:創新發展呼喚更多“共享時刻”

  來源:人民網 作者:管璇悅

  近日,2023年度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識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引發廣泛關注。此次主要征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飛行任務、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設計方案及其思路闡述,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歷史上首次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任務標識。

  如果說,2000多年前屈原仰望蒼穹的天問表達的是詩人自己的哲思,那麼,這次的征集活動則使星辰大海的壯闊征程與每個普通人產生了更為直接的聯繫。此前,我國第一輛火星車曾啟動全球征名,收到了近4萬個提名,參與人員年齡最大的95歲,最小的僅7歲。經過層層遴選,“祝融號”眾望所歸,網友紛紛留言:“參與命名,與有榮焉”“投了祝融,也瞭解了火星車的知識”。從月球車到火星車,從貨運飛船到載人飛行任務,當它們帶著每個普通人的想象與祝福牧宇耕星,不僅共享了飛天的榮光,也在星際探索中標注了大家的參與感。

  透過類似的互動,看得見科技創新的發展進步,感受得到廣大公眾的熱切關注。“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不只是航天事業,在推動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創造更多和公眾的連接,呼喚更多創新的“共享時刻”。

  這樣的“共享時刻”,是敞開。回望過去,有許多曾經“小眾”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影響和改變大眾的生產生活。如今,隨著認知邊界的不斷拓展,黑洞、暗物質、引力波等相對“遙遠”的研究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催生求知熱情。艱深晦澀的專業知識,更加需要及時準確的共享。當科學知識的整體水準不斷提升,水漲船高,創新之舟愈發能行穩致遠。

  這樣的“共享時刻”,是播種。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陸朝陽回憶,自己與量子的結緣始於高中時的一場科普講座。當時,科學家潘建偉對於神奇量子世界的描繪,給熱愛物理的少年帶來極大震撼。巧合的是,二人後來在科研路上相遇,深耕量子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無心插柳”,收穫多少“柳成蔭”。當科技創新可望可及,培厚的是崇尚科學、追求科學的社會土壤,也能讓更多向往之心敢於暢想、樂於創造。

  最近,科幻影視作品《三體》《流浪地球2》頻上熱搜,再次喚起了人們對於浩瀚宇宙的好奇。這同樣是一種“共享時刻”。創新發展是一場與全社會的雙向奔赴,不管以何種方式相向,在哪個領域共享,都有可能描繪更廣闊的未來。誰又知道,科技館裡求知若渴的孩子、科幻作品的忠實粉絲、科普講座的一名聽眾,會不會成為下一位科學巨匠?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