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入渝第一島中壩島的不少居民世代以打魚為生。如今,島上漁民全部完成退捕轉產。退捕漁民趙良露在島上種植甘蔗,還做起運輸生意,年收入近6萬元。去年5月,中壩島還建立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跨省聯合治理機制,讓昔日偷捕嚴重的交界水域,成為珍稀魚類的“避風港”。
沿江群眾的生態意識和法治觀念也不斷提高。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管護局鎮雄管護站站長申睿說,“十年禁漁”啟動以來,管護站著力強化禁漁禁捕宣傳,聯合公安、農業農村、市場監管部門在赤水河兩岸14個鄉鎮發放“十年禁捕”告知書、張貼禁漁通告等宣傳資料20萬餘份。42歲的鎮雄縣花朗鄉倉上村村民馬幫輝說,村裡制定了村規民約保護赤水河,現在禁漁護魚已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育魚增殖,讓更多珍稀魚類新生
儘管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目前長江上游一些珍稀、特有魚類現存種群數量仍然有限,部分魚類僅靠自然繁衍很難實現種群延續和擴大。對此,沿江政府部門聯合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等開展珍稀、特有魚類人工繁殖,同時持續加大珍稀魚類增殖放流力度,助力它們實現新生。
位於三峽庫區的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在20世紀70年代就成功實現胭脂魚的人工繁殖,經過多年的科研實踐,已建成胭脂魚國家級原種場。10年來,這個研究所累計向三峽庫區投放珍稀魚苗7000多萬尾。目前,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儲備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親本100多條,正在加強攻關,進一步提升長江鱘人工繁殖能力水平,助力其種群恢復。
“增殖放流可以補充和恢復魚類資源的群體數量,改善魚類種群結構,同時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賈仕鵬介紹,自2019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管護局成立以來,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區增殖放流計劃,投放長江鱘、胭脂魚、金沙鱸鯉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魚苗30.89萬尾,投放中華倒刺鲃、昆明裂腹魚、雲南光唇魚等魚苗96.97萬尾。
在魚類產卵期,沿江各地還通過建設人工魚巢,為魚類提供繁殖、生長、索餌等場所,助力魚類資源恢復。2021年、2022年,管理部門分別在雲南水富市向家壩庫區邵女坪段建設人工魚巢60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監測結果顯示,2021年人工魚巢實際產卵量在1.5億粒以上,2022年產卵量在1.7億粒以上,產卵量及出膜率上升,有效改善野生魚類種群結構和數量。今年,水富市已開始實施第三批人工魚巢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