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脫貧戶金鳳花忙著在艾草地裡澆水看護。“在這裡打工一年收入近萬元。”
事實上,近年來,湯陰縣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全縣艾草種植面積1.5萬畝,形成了集艾草種植、加工、銷售、艾灸培訓、艾製品開發於一體的成熟產業鏈,為鄉村振興鋪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精深加工的路子,艾草變身數十種產品,價值翻了好幾番。”安陽九頭仙艾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公司累計帶動當地5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幫助3000多戶脫貧戶致富增收。
中國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正在穩步發展,832個脫貧縣每個縣已初步培育2至3個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主導產業。
加強基於鄉村產業振興的農業品牌建設,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成為多地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部分。
一系列新舉措為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強鏈,以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蒼溪獼猴桃等為代表的特色品牌不斷發展壯大,讓農民共享增值收益。
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門在組織脫貧人口外出務工與促進就近就地就業方面雙向發力,穩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四川與浙江、福建、甘肅、重慶人社部門簽訂《省際勞務協作框架協議》,促進勞動力跨省流動、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幫扶。
江西鷹潭建成“農民工地圖”和50萬農村勞動力數據庫,實現“崗位找人”;重慶借助“就業數字大腦”,對農民工和就業困難人員智能匹配推送就業崗位。
2022年,全國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達到3278萬人,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4342元,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速均高於全國農民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