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http://www.crntt.hk   2023-02-10 08:54:26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積極擴大進口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我國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國,超大規模進口有力支持了國內生產保供和改善民生,也促進了各貿易出口國經濟發展。202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進口18.1萬億元,同比增長4.3%。商務部印發《“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要“更加重視進口的作用”。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政策逐步完善推動進口規模不斷增長
  
  主持人:我國進口貿易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如何看待進口規模不斷擴大產生的帶動意義?
  
  趙福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口規模不斷增長,進口商品的種類日益豐富,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進口市場。進口規模從1981年的368億元,增加至2022年的181024億元。這不僅得益於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也得益於進口政策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一是不斷降低進口關稅。我國入世以來,積極履行入世承諾,不斷降低進口關稅水平。我國入世時貨物進口關稅為15.3%,承諾入世後降到9.8%。截至2021年底,我國進口關稅總水平為7.4%。
  
  二是建立進口平台。組織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迄今已舉辦五屆。此外,截至目前,我國已設立43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有效擴大進口。
  
  三是出台相關促進政策。適應跨境電商發展,我國自2018年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以來,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擴大試點範圍,方便進口。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積極探索進口制度創新。例如,海關總署推廣自貿試驗區探索“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的創新舉措,非保稅的進口貨物可以進入海關特殊監管區與保稅貨物共同儲存,並進行集拼、分撥、管理和配送,為進口企業盤活倉儲庫容、開展“拼單”採購提供便利,節省了運營成本。
  
  四是不斷提升進口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積極為進口創造良好的環境。2021年,我國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為32.97小時,相比2017年壓縮了60%以上。與此同時,積極擴大服務貿易市場准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跨境服務貿易,方便服務進口。
  
  五是不斷完善技術進口管理體系。我國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規範技術進出口管理,維護技術進出口秩序。針對進口後將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以及嚴重影響人的健康或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的技術,我國對《中國禁止進口限制進口技術目錄》進行修訂。
  
  進口規模不斷增長既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推動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深化。
  
  擴大人民需求比較集中的產品進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順應居民消費升級和多樣化需求,進口日常生活用品,提供教育、旅行等服務。近年來,我國居民出境旅遊人數、出國留學人數不斷增加,出境旅遊人數從1998年843萬人次增加至2019年1.69億人次,出國留學人數從2012年39.96萬人增加至2019年70.35萬人。
  
  進口推動貿易循環,不斷釋放參與國際分工潛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發揮勞動力成本優勢,積極發展“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進口一些商品和原材料,經過加工製造後再出口。近十年來,我國進口中間品占進口金額六成以上。進口的中間品作為投入,經過生產製造和研發後,又部分出口。我國深入參與國際分工,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保障。
  
  能源以及高新技術的進口、大量留學人員歸國等,有助於加強與世界的交流,為我國當前和未來發展提供了支撐。我國原油進口從2000年7000多萬噸,增加至2022年5.08億噸;近二十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穩步上升,年均增長10%以上;十年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深化,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我國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從2015年2.4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5.94萬億元,“一帶一路”日益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積極主動擴大開放,擴大進口,盡到大國責任,體現大國擔當,為世界發展提供機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主持人:我國進口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王曉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口貿易不斷擴量提質,對世界經濟貿易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升。2012年至2022年,我國貨物進口額由18184億美元增至27160億美元。
  
  進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一是進口商品附加值提升。高端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等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居進口商品首位。2022年機電產品進口占38.5%,其中集成電路占39.7%;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28.1%。二是中間品進口持續增長。我國是全球中間品進口規模最大的國家。2012年至2021年,中間品占我國進口比重由58.0%增至62.4%。2021年我國中間品進口額16760億美元,比排名第二、第三的美國和德國分別高65%和176%。三是能礦資源、重要農產品等戰略性資源進口持續增長。2022年原油、天然氣、金屬等資源型產品進口額占總量的24.3%。2012年至2022年,農產品進口額由1124.8億美元增至2360.6億美元。四是消費品進口持續增長。2021年我國消費品進口額1.73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一倍以上,占進口額總量的10%。
  
  進口來源國日趨多元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我國不斷擴大對沿線發展中國家進口規模,為沿線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促進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擴大就業提供新機遇。2022年我國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32.8%,較2014年擴大9倍以上,其中能源產品和農產品進口額分別為2.46萬億元和370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8%和13.4%。2012年至2022年,我國自東盟進口額由1958.2億美元增至4080.5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由10.8%增至15%,為東盟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我國是發達經濟體的主要出口市場,尤其助力了疫情之後發達國家經濟加快復甦。2012年至2022年,我國自歐盟進口額由2120.5億美元增至2853.5億美元,占比達10.5%。2022年我國進口額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為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進口額合計占比達30.1%。
  
  中西部地區進口規模持續擴大。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際大通道加快建設,提升了中西部對外開放水平,推動了加工貿易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2012年至2021年,中部、西部地區進口在全國占比分別由6.2%和6.4%增至7.7%和9.8%。
  
  一般貿易方式進口顯著提升並居主導地位。2012年至2022年,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進口占比由56.2%、26.5%和17.3%調整為63.9%、16.9%和19.2%。一般貿易進口大幅提升、加工貿易進口顯著下降,反映出進口對於內循環的貢獻度越來越高,已經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
  
  進口貿易規模和質量是衡量貿易強國的重要標誌。我國進口貿易量質齊升對於組合全球優質資源、改善國內要素供給,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消費結構升級和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效提升了我國製造業供給側質量。進口為提升我國產品質量、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改善供給側結構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進口也是我國製造業獲得先進技術的重要渠道,通過進口高端裝備、高技術中間品和關鍵零部件,不僅實現了效率提升、產業升級,而且通過逆向工程等方式推動了自主創新。
  
  第二,有效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穩定。我國是最大的全球中間品進口國,中間品進口對於完善產業鏈體系、產品體系,鞏固我國製造業大國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也標誌著我國對世界供應鏈體系的貢獻度、影響力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全球分工網絡的關鍵樞紐。因此,擴大進口將有利於國內大市場聯通國際大市場,增進與全球供應鏈體系的融合度。
  
  第三,有效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呈現出向高端、綠色、智能、健康及個性化升級的態勢,在進口消費品中,汽車、醫藥、奢侈品等高端消費品增長較快,我國跨境電商進口中主要是醫藥保健與母嬰產品、生鮮食品、美妝及洗護用品等消費品,有效滿足了居民高品質消費需求,推動我國消費市場提質擴容。
  
  第四,有力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和糧食安全。我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工業體系,對能礦資源需求數量大、品類多,僅靠國內資源無法滿足生產,建立多元、穩定的能礦資源進口保障和儲備體系既是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需要,也是經濟長期發展的戰略需要。農產品進口不僅彌補了國內供給不足,而且節約了大量土地和水資源。2022年我國進口大豆9108萬噸,相當於節約近7億畝耕地。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