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國政協委員就中華文明溯源建言獻策
http://www.crntt.hk   2023-02-09 11:36:46
 

  探尋文明

  “全面提升科技考古研究綜合實力”

  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離不開文化遺產這個實物證據的支撐。為了揭開浙江良渚、陝西石峁、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等重要遺址的神秘面紗,科技考古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謂科技考古,就是以考古學研究的思路為指引,把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應用於考古發掘和研究之中。“現在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中,除了探討人工遺跡和遺物,還需要瞭解遺址的年代、當時的自然環境、古人的體質特徵、包括DNA研究和食性分析在內的古人的各種信息。這些方面的探討屬於多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需要各領域專門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來開展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人數較多的科技考古團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介紹。

  然而,由於科技考古對人員和專用設備要求高,目前國內科技考古的普及率不高、研究程度參差不齊,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袁靖建議,相關部門應組織制定田野考古中全面應用科技考古的工作手册(或導則),規定各類科技考古的取樣方法,可根據遺址的特點提出一些最低的量化要求,在考古項目檢查驗收中要加強對科技考古進展的督導和考核比重;鼓勵組建有地區特色的科技考古聯合研究機構,鼓勵各地的考古機構招收從事相關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員,吸引更多的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投身科技考古,全方位地夯實對各地采集的各類樣本開展相關研究的實力。

  “全面提升科技考古研究綜合實力,強化科技考古人才培養也很重要。要推動更多開設考古專業的高校做好科技考古的教學工作,全面、系統地對考古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科技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實踐案例,扎實做好培養科技考古後續人才的工作。”袁靖說。

  除了加大對重要歷史文明遺址的發掘力度,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山西省委會主委張復明看來,深化文明探源,還要把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要活化展覽展示,加強重要遺址博物館與考古公園建設,擴大公眾考古參與度,加快文物數字化步伐,拓展考古研學旅遊活動,在豐富鮮活的歷史場景中更好地展示早期文明成果;要強化國際交流,增加遺址考古國際合作項目,發出中國聲音,增強中國考古學國際話語權。”

  文化自信

  “推動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讓歷史文物‘說話’,有助於幫助世界認識中國、瞭解中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推動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大放異彩。”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表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歷史文明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認為,中華文明起始階段的特質可分為社會層面和思想文化層面兩個方面,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是要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更好地認識現實的發展規律,實現由歷史的自覺到現實的自覺之轉化。“我們對中華文明源頭階段的精神特質的研究,對於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獨特的精神標識,對於當代文化建設,都是十分有益的。堅定文化自信,要築牢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王震中說。

  如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進一步厚植文化自信?委員們同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認為,中國古代文明探源既要重視考古遺址勘探與研究,也要重視文獻記載的整理研究。

  “堅持交流互鑒,推進文明的比較研究,通過真實的中華文明研究成果普及中華文明的義利觀。”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劉玉珠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馬東平則呼籲,要加大探究黃河中上游等區域古文明的支持力度,讓遺產地百姓共享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成果。

  在討論中,委員們還建議,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