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網評:新消費陷阱需合力填平
來源:東方網 作者:張濤
積分抵扣+補差價=低價買名牌商品?別輕信!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陸續接到消費者反饋有關經營者利用積分到期催辦兌換相應商品或服務涉嫌誤導消費的行為。中消協提示消費者,不要輕信所謂的積分兌換“補差價”福利噱頭,以免“失分又蝕財”。(1月10日《工人日報》)
年底積分清零,是許多網站平台的慣例。每到年底,各網站都會開展積分兌換活動,引導消費者將到期積分兌換成商品。作為一種營銷策略,積分兌換既能增強平台的用戶黏性,培養忠實消費群體,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實實在在的福利。不過,積分兌換魚龍混雜,可能是“餡餅”,也可能是“陷阱”。在收到積分兌換的提醒短信時,消費者不能盲聽盲從,還應提高警惕,擦亮眼睛。
近年來,積分兌換“補差價”成為新型騙術。除了正規平台官方舉行的兌換活動外,還有一些不法經營者通過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運營商服務號碼向消費者發送短信等形式,騙取新用戶註冊信息,邀請消費者主動點擊鏈接兌換所謂福利商品,甚至開展相關電信詐騙活動。通常,消費者點擊鏈接後就會進入到一個陌生的電子商城,顯示賬戶上有一筆不菲的積分。儘管該商城自己從未註冊和使用過,但面對天上掉下來的積分,一些消費者往往會抱著“白撿便宜”的心態,欣然選擇支付差價兌換商品。
然而,買的沒有賣的精。正規平台官方兌換積分活動,可以直接拿積分兌換,或是補少許差價。但在一些不法平台,清一色都是“積分抵扣+補差價”的操作模式,所謂“差價”往往比商品的全價還要高。比如,在某商城一款高溫蒸汽拖把需要500積分+498元兌換,一套餐具需要1028積分+358元兌換。而在其他電商平台上,同款拖把只需398元,而同款餐具只需267元。說白了,積分兌換只是個幌子,高價推銷才是真實目的。此外,中消協有關負責人還指出,一些積分兌換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產品,還有部分品牌產品屬於庫存積壓多年的產品。
填平積分兌換“補差價”陷阱,需要社會各方形成合力。首先,消費者要提高防範意識。通過正規渠道進行兌換積分,不要輕信來路不明的積分兌換短信,也不要點擊陌生鏈接。“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個聞所未聞的電商平台,自己卻擁有可觀的積分,可以兌換名牌商品,這顯然不合常理。對此,消費者可以留心比對商品信息和實際價值,到網上查看那商品的市場價格,則高價推銷的騙術就會被戳穿。
其次,電信業務經營者要履行把關義務。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明確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等市場主體承擔風險防控責任,建立反電信網絡詐騙內部控制機制和安全責任制度。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妨針對正規平台官方端口建立“白名單”,對其他積分兌換商城短信內容、號段等進行監測核實、動態封堵,將涉詐線索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此外,有關部門要加大整治力度。積分兌換高價低質商品,已經不是小花招,而是涉嫌消費欺詐,必須讓其付出代價,有關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暢通舉報渠道,根據積分兌換詐騙短信順藤摸瓜,揪出背後的不法經營者,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等規定予以嚴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