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碳賬戶作為一種創新性的綠色低碳制度設計,如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商業平台採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今年8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初步建成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為碳賬戶的推廣應用提供進一步技術與政策支持。
碳賬戶通常指記錄企業或個人在生產生活中產生或削減二氧化碳排放行為的賬戶,主要包括個人碳賬戶和企業碳賬戶兩類。通過碳賬戶計算出賬戶主體採取某種綠色低碳行為時的碳減排量,可與其征信結合,實現多種用途。例如納入綠色信用評級,據此實施差異化的金融信貸政策;或者依法依規將碳減排量在碳市場出售交易,獲取一定經濟收益,等等。
從國內外施行經驗來看,碳賬戶的載體形式雖然多樣,但均以提高企業或個人綠色低碳意識、鼓勵發展綠色低碳為目的,規則合理、操作簡便、用戶友好的制度安排是其關鍵。比如,澳大利亞某地發行的“碳信用卡”,鼓勵居民減少高碳排放物品的消費,省下的卡中額度可兌換成現金;又如,北京個人碳賬戶“綠色生活季”小程序,記錄居民的綠色出行、餐飲和消費等減碳行為,積攢綠色積分,用於兌換地鐵卡、消費券等獎勵。
不過,碳賬戶理論與實踐尚處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問題。當前,最大難題是減碳行為如何量化。現階段,統一、科學的計量方法尚未確立,數據采集的實時性、科學性和安全性較難確保。其次是碳賬戶如何轉換融通的問題。缺少與外部互動的碳賬戶猶如孤島,難以實現及時反饋與交易功能。要想充分開發碳賬戶的商業和生態價值,就需要打通不同平台和測算標準下的碳賬戶額度轉換通道,實現減排權益公平兌換和自由流通。此外,碳賬戶還存在接受度、普及度較低、“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尤其是個人碳賬戶,公眾普遍對其缺乏瞭解。
為促進碳賬戶科學健康發展,應加快完善制度體系,統一碳賬戶數據計量標準。依托企業行業信息、經濟數據、能源數據及個人綠色消費數據等,以企業或個人實際發生行為作為唯一的碳計量依據,實現碳減排量可追蹤、可溯源。設定涵蓋面廣、社會認可度高的碳減排量計算基準值。例如,中華環保聯合會今年發布了《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可根據此類行業協會等規則,建立一套具有權威性的碳減排量核算參照標準。
打破碳賬戶數據“孤島”,激活碳賬戶交易屬性。對企業碳賬戶而言,優先在電力行業等數據基礎較好、環境交易制度較完善的行業進行探索,重點在於實現碳賬戶之間以及碳排放權與用能權、綠證等其他環境權益標的物之間的公平自由轉換。對個人碳賬戶而言,優先在交通出行、綠色購物等數據較易獲得、標準較為統一的場景探索。對開設平台而言,優先在前期試驗有效、規則設定合理的機構之間開展信用互認、數據互通。應推動碳賬戶與碳市場互動融合發展。規範的碳賬戶可以為碳市場發展提供有效信息載體,活躍的碳市場可以為碳賬戶的價值激活和推廣應用打開廣闊空間,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即便在發展之初,碳賬戶也應搭上數字經濟快車。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碳計量、監測、核算和交易等方面的優勢作用,打造快捷高效的碳賬戶運行體系。此外,應同步加強碳賬戶風險防控。建立碳賬戶信息數據的安全保護機制,明確政府、企業、個人、金融機構和商家平台的責權利劃分,確保碳賬戶數據服務於綠色低碳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敏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