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8日電/據文匯報報導,從唐代到宋代,古人對山水畫的審美觀念經歷重大的轉變,但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山水畫作品鮮有留存於世。因此,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趙聲良所著《敦煌山水畫史》的出版引起業界關注。該書第一次系統而全面地介紹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並對各時期山水畫的風格特色進行了詳細分析,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山水畫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書中近150幅高清大圖為壁畫研究者提供詳細的圖像資料。曾在敦煌研究所工作四十餘年、被外界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評價《敦煌山水畫史》時指出,該書的出版能推動敦煌藝術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地發展,希望“有更多的學者來研究敦煌藝術的方方面面,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中國古代繪畫的豐碩成就,以及蘊涵其中的傳統審美精神”。
追尋中國古代畫家熱愛山水畫的源頭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敦煌山水畫史》一書詳細解讀了敦煌壁畫中涉及到的佛經故事、佛教人物、壁畫程式化的構圖模式,以及佛畫中一些符號化的細節處理,並且深入分析了壁畫中山水畫的藝術風格。
一位山中修行的禪僧身處起伏的山巒和樹林之間,山中還有走獸出沒。這位禪僧所在的草庵周圍,樹木茂密,葉子連成一片,罩在山巒頂部的叢林上——這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中壁畫所描繪的景象;而同窟南壁的壁畫描述的是五百強盜成佛的故事,柳樹、竹林、池塘、水鳥等不同動靜的場所巧妙地呈現不同的空間。趙聲良認為這些在人物場景中十分別致的山水樹木,已經“徹底改變了早期壁畫那種西域風格,畫面中透出一種濃濃的中國文人氣息”。
雖然通過古代文獻的記載,後人知道東晉的顧愷之,南朝的宗炳、王微,唐朝的吳道子、李思訓,都擅長畫山水。但由於唐代以及唐以前的山水畫幾乎沒有保存下來,後人幾乎無法得知魏晉至唐代山水畫的詳情。但隋唐那些著名畫家的作品多繪於墻壁上,如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等畫家,往往在殿堂(或寺觀)壁畫中留下其代表之作。通過研究敦煌壁畫,可以發現在早期的作品中山水是人物的背景、故事的點綴,沒有獨立意義的山水畫;但自唐代以後,壁畫中卻出現了頗具規模的山水圖景,從中已經可以看出古代畫家們對山水自然的熱愛。因此,趙聲良認為如果不研究敦煌山水畫,只用宋朝以後的繪畫觀念來看敦煌唐代壁畫時,已不太容易讀懂這些精美的畫作了:“那麼中國繪畫史,特別是山水畫史就是不完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