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9月22日拍攝的長城汽車重慶永川工廠智能化生產車間作業現場。(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11月4日電/在歐洲,企業高管們時常被要求作出選擇,比如在西方與東方之間、大西洋主義與新的世界貿易路綫之間、獲得美元與獲得數十億亞洲消費者之間作出選擇。
法國《回聲報》網站10月25日載文《真的可以避開中國嗎?》,作者為德國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盧多維克•叙布朗,文章說,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美國和歐盟真的能沒有中國嗎?美國財長珍妮特•耶倫如此看重的“友岸外包”是否現實?我不這麼認為。
盡管國際貿易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所占的份額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下降,但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核心。中國消費者對許多公司來說仍然是未來的希望。
如果沒有中國,最難的是供應方面。中國涉及全球供應鏈的產值約為3.4萬億美元,遠遠領先於美國的1.8萬億美元和德國的1.4萬億美元。而且在過去二十年中,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大大增加。如今,中國是美國276種商品和歐洲141種商品的主要供應國。如果沒有中國,美國和歐洲要付出的代價將分別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3%和0.5%,而中國的代價則為0.3%。
除了影響世界貿易外,所謂“脫鈎”的選項還引出另外兩個問題:中國和美國的金融聯系和技術聯系。而且,我們今天面臨的技術和氣候挑戰確實需要與中國等國開展密切的全球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