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實體興,國家強。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是號召,更是行動指南,指明了中國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
證券日報發表評論員安寧文章表示,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鏈更加完整,產業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推動中國經濟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當前,中國面臨外部環境的複雜嚴峻和不確定,經濟發展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全面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並最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文章分析,與此同時,資本市場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發生了深刻的向好的結構性變化,彰顯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強大能力,呈現服務實體經濟量質雙升的局面。
首先從“量”上來看,股債融資穩定發力,為穩定宏觀經濟積極貢獻資本市場的力量。根據證監會數據,十年來,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尤其是2017年至2021年,IPO和再融資金額合計5.2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33.9萬億元。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0月26日,年內新股融資和再融資規模合計1.32萬億元,交易所債券融資規模達4.42萬億元,資本市場股債融資合計5.75萬億元。
從“質”的方面來看,資本市場有力暢通了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截至2022年6月末,A股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超過2200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約20%增長至約37%,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研發支出的一半以上,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基本盤”、轉型發展“領跑者”的角色更加凸顯。
此外,隨著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相繼成功落地以及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多層次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大幅提升了資本市場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資本市場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精準服務實體經濟開啟新篇章,邁步新征程。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引導和支持生產要素向創新型企業傾斜,加快創新資本形成。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的覆蓋面和普惠性,更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的差異化發展需求。
另一方面,推動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繼續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引導上市公司規範治理、聚焦主業、做優做強。同時,發揮好資本市場併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持行業領軍上市公司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融合和經濟轉型升級。
文章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資本市場肩負重任,繼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斷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資本市場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