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現場) |
作為福建省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學會的年會,此次會議對華文文學學科發展作了回顧與展望,對學科概念作了進一步探究。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登翰從理論層面出發,提請嘉賓們思考“何為華文文學”“從歷史到當下,如何建立華文文學的整體觀”等問題,有助於學界對華文文學的認識、定位和建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朱雙一教授從學科定位的角度,討論“華文文學”的內涵與外延,強調“脈絡化”對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必要性。福建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新反思了習見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強調華文文學研究要對文本進行歷史化、語境化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袁勇麟就兩岸農業創意產業的合作作了深入的分析。大會還探討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岸的現代轉化,台籍學者、天津大學教授何慧俐教授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傳承與轉化。《台港文學選刊》編審楊際嵐回顧了《台港文學選刊》創辦和發展的歷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計璧瑞通過“關鍵詞”研究,梳理“台灣理論”生產的脈絡,點明了台灣學界隱含的理論焦慮。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向憶秋、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徐紀陽分別從學術史的角度總結了劉登翰、朱雙一的學術貢獻。
大會彰顯了兩岸民間文化的深厚聯繫。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教授黃科安、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燕麗從民間戲曲的角度出發,展現了兩岸文化脈絡中的不解親緣。大會從思想文化層面對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史作了深入研究。龍岩學院教授江清悠、張正田和台籍教師、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教授吳秉勛,深入介紹了抗日人士江呈輝、林可勝。台籍教授、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徐秀慧教授探討了台灣左翼文學的譜系與實踐,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陳美霞、林娟芳等深入研究台灣日據時期的抗日思想。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院李娜介紹了“理想主義重建”討論,以及為何要以“台灣的”陳映真為聚焦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