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http://www.crntt.hk   2022-09-13 08:00:16
 
  國際教育數字化步伐加快

  主持人:數字化背景下,世界多國相繼推出教育信息化政策,全方位推進教育轉型,請分享可借鑒、有啟示的“他山之石”。

  趙章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進入新世紀以來,信息化、數字化演進趨勢日益加速,各國均將數字化作為創新教育、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全球教育數字化轉型邁向新階段。

  美國是歐美世界推進未來教育的集中代表,致力於通過信息化重塑教育基礎設施、課程與教學,並不斷深化核心素養研究。美國通過信息化推動教育升級迭代,自1996年起,其聯邦政府每隔四五年發布一期“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系統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最新一期“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對開展個性化學習、推進技術支持教學、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做了全面規劃。深化核心素養研究並引領實踐,美國教育界將關於學生素養的界定由“3R”(閱讀、計算與寫作)轉向“4C”(審辨思維、創新、溝通、合作),之後又在“4C”基礎上推出“5C”(新增“文化理解與傳承”)。深度開展數字化背景下課程與教學改革,相繼推出“四維教育”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潛力與前景”等。加強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全面培養數字化時代人才。

  日本致力於培養面向“社會5.0”的信息化人才。日本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社會5.0”概念,是指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高度融合的社會系統,是實現經濟發展並解決社會問題、以人為中心的新型社會形態。2020年,日本修訂《科學技術基本法》,更名為《科學技術創新基本法》,以此為據,於2021年推出新一期“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計劃”,進一步細化“社會5.0”願景,強調教育數字化轉型,系統推進STEM教育。當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旨在通過信息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力以及面向“社會5.0”時代的生存力。在改革中,重新定義了信息素養,將其與語言能力、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一起作為學生應具備的三大基礎能力。

  德國“數字教育倡議”致力於提升個體數字技能。2016年,其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推出“數字型知識社會”戰略,聚焦數字化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與國際化融合發展等領域,提出“數字化教育世界2030”戰略目標。同年,德國聯邦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發布“數字世界中的教育”戰略,對教學計劃、教學實施和課程開發、師資培養、繼續教育和進修、基礎設施和裝備、教育管理和校園管理系統等作出明確規劃。為尋求實施數字化教育路徑,德國又於2021年開啟“國家教育數字化平台”建設,該平台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項目之一,旨在為創新型教與學提供更廣闊的數字訪問入口及支持服務。

  澳大利亞加強數字素養培育,助力實現國家願景。澳大利亞政府於2021年推出《數字經濟戰略2030》,旨在達到“2030年建成領先的數字經濟與社會”願景。該戰略圍繞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新興技術以及設定數字增長優先事項三大支柱,要求到2030年所有澳大利亞人都將習得數字技能。與之相應,各地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比如,澳大利亞首都領地2021年推出“未來教育戰略”第二階段實施計劃,確保隨處都有可用的數據來定制教育產品以滿足學習需求,並支持教師開展卓越教學。

  韓國推進可持續教育信息化創新,打造未來智慧教育環境。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方面,韓國與美國同步,也是自1996年開始,系統實施每五年一次的教育信息化規劃。20多年來,其教育信息化經歷了建立信息化基礎設施、適應知識經濟開展遠程教學、強化研發能力、開發應用數字教材以及建立個性化學習支持體系等階段。當前正在實施的第6次教育信息化規劃(2019—2023),旨在打造以人為本的智能教育環境。

  縱覽各國政策及實踐,教育數字化已從教育發展戰術上升至重塑教育、提升綜合國力戰略,與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各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各有側重,在數字教育資源完善、教育設施改進、師生素養提升、教育升級換代等方面不斷完善,呈方興未艾、創新迭出的態勢。系統性、戰略性、全方位已成為國際教育數字化突出特徵,也必將對教育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促進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

  主持人:未來如何著力,進一步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黃榮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將持續利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變革教育系統。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績斐然,信息化助推教育變革的作用日益凸顯。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已達100%,出口帶寬100M以上的學校達99.95%;基本建立借助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師生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明顯提高;在抗擊疫情中實施大規模在線教學,保障了教育的連續性。

  面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的復雜性、不確定性,數字技術支撐下的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科技與教育融合的進程依然存在挑戰。一是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存在認知偏差,比如高估人工智能即時作用而低估其長期效應。二是師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有待提升,特別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全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4.4%,而農村地區僅為58.8%。三是數字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應用場景泛化,尚未考慮區域、校際、班級的差異和學生發展規律,技術供給與教育中的場景需求難以持續互動與演進。四是學習環境缺乏跨場域的連通性,導致學校、家庭、場館等學習環境難以協同聯動。五是存在“數字鴻溝”,特別是“使用鴻溝”,表現為優質數字資源利用率低、信息技術支持服務能力不足。

  科技與教育逐漸呈現深度融合新格局,面對教育綜合改革、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實施以及“雙減”工作持續推進等一系列改革任務,需要進一步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第一,加速場景驅動實踐探索,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根據教育主體、教學環境、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現實需求,在課程與教學、考試與測評、管理與服務等環節準確描述、表征與建構具體應用場景,切實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在“5G+智慧教育”方面,加大5G在智慧課堂、校園安防、教育管理、學生評價等場景的推廣力度,提升5G對教育教學改革支撐服務能力。在“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方面,以供需聯動為路徑,加速應用場景湧現,積極探索在線課堂、虛擬課堂、虛擬仿真實訓、新型教材、智慧校園等場景。在“區塊鏈+智慧教育”方面,建設基於區塊鏈的教育治理與應用平台,創新知識產權保護與溯源、真實可信的數字檔案存證與追蹤等應用。

  第二,強化數字素養和技能提升,促進師生適應數字化發展與變革。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聚焦信息網絡、平台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等,為培養師生數字素養和技能提供基礎保障。完善數字素養和技能養成機制,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數字素養與技能的相關內容。建立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測評體系,研發智能化評測工具,基於試點開展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測評。

  第三,優化智慧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加強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資源供給、教師專業發展、跨域共享及協同創新功能,繼續擴大資源應用規模和建設開發,促進數據融通,不斷擴大覆蓋範圍和應用對象。提升地方教育機構信息化服務能力和效率,系統推進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比如北京市探索打造智慧教育新底座、構建數字教育新場景;上海市積極推進“數據治理、基座聯結、生態培育”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實踐等。

  第四,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打造教育高質量發展國際名片。地方政府和學校等應從信息基礎設施、數字教育資源和平台等方面積極推進智慧校園和新一代學習環境建設,各利益相關方應在智慧教育戰略驅動下加強合作。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國際組織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發起的“國家智慧教育戰略聯合研究計劃”和“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聯盟倡議”等,致力於整合國家、區域和學校力量,共同推動智慧教育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