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一段時間以來,各地興起一種名為“市場採購貿易”的業務。作為頗具特色的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這項業務以其免征增值稅、簡化通關手續等政策優勢,極大地滿足了中小微企業小批量、多批次的外貿需求,成為出口新亮點。
經濟日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文章介紹,市場採購貿易是指合格經營主體在經國家商務主管相關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內採購、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15萬美元(含)以下,並在採購地辦理出口商品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自2013年中國首次在浙江義烏開始實行市場採購貿易試點,經過多年培育發展,市場採購貿易試點達到31家,覆蓋東中西部的15個省份。市場採購貿易主要用於鼓勵小商品出口,試點市場是較為成熟的地區小商品市場,促進中小微經營主體開展國際貿易,使分散的小商品能順利進入國際市場。目前,中國已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較為完整、協調性強、創新度高的市場採購貿易運營管理體系,內容涉及組貨、檢測檢疫、海關、稅務、外匯核算等全鏈條流程,為在更大範圍內推廣試點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
市場採購貿易結合了貿易便利化和規範化,具有外貿准入門檻低、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靈活、通關效率高等諸多優勢,充分發揮了制度創新紅利,成為穩定並推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2021年,全國市場採購貿易出口9303.9億元,同比增長32.1%,高於全國出口總額10.9個百分點,占同期出口總值的4.3%。市場採購貿易方式主體備案數量已超過15萬家,市場活力不斷激發。2022年上半年,試點各省份市場採購貿易出口增長率均跑贏本省份外貿出口,浙江紹興、廣東東莞等地更是實現了同比成倍增長,市場採購貿易在穩外貿方面的作用凸顯,為更多中小微市場主體拓展了國際市場空間,擴大了收入來源。
文章指出,應當注意到,中國市場採購貿易發展存在規模和覆蓋範圍相對較小、市場主體抗風險能力不足、服務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因此,需要持續推動市場採購貿易發展,不斷激發其活力。
首先,加大市場採購貿易與跨境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支持本省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優勢企業與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地區的協調聯動,引導市場採購經營者利用跨境電商渠道加強國際營銷,開發國際客戶,獲取訂單,推動市場採購貿易實現由傳統線下採購逐步向線上下單、履約、收款、結匯的數字化轉型,擴大市場採購貿易規模和海外需求。
其次,打造良好的市場採購貿易營商環境。積極落實中央和地方市場採購貿易政策,發改、外貿、財稅、金融等部門通力協作,構建信息共享、信用評價、產品質量管理、知識產權、獎勵補貼、違法查處、稅務監管等綜合服務體系,提升對市場採購貿易的公共服務便利化、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水平。強化事中重點檢查與事後追溯負責制度,提高綜合監管力度,促進市場採購貿易規範化發展。
再次,擴大市場採購貿易試點範圍。在現有市場採購貿易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容,鼓勵和推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展首次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對東部沿海產業集聚度高、產品集散規模大、交通運輸條件好、外貿基礎強的地區增設試點。對試點地區加強考核,完善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動態調整機制,獎優扶強。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擴大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的出口商品範圍,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最後,推動市場採購貿易差異化發展。注重區域特色品牌發展,堅持本地區“集群製造,集聚出口”的導向原則,採取激勵政策主推本地區特色產品和優勢產品的市場採購貿易,建立並夯實“本土特色產業+市場採購”供應鏈。探索促進本地區市場採購貿易試點發展的差異化制度設計,形成制度和政策創新示範。推動市場採購貿易經營主體成立行業協會組織,建立互保互助機制,提升融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