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是重點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一項極為重要且迫在眉睫的工作,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接續奮鬥,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餘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與文保事業近似,人才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關鍵因素,亦是制約因素,近年來同樣面對總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完全適應發展要求、評價激勵機制有待提升等問題。基於此,《規劃》提出擬建設3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0個國家級非遺館和一批專題非遺館,加強培養非遺人才隊伍,屬於適時又務實的舉措。硬件和軟件的共同發力,有望進一步推動“博物館裡的文物”“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是最新任務。《規劃》提出整合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沿線等重要文化資源,強化文物和非遺真實完整保護傳承。這是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的大工程。“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全新的提法,立意十分高遠。簡言之,“中國”是國家文化公園的鮮明底色;“文化”是國家文化公園的內在靈魂;“公園”是國家文化公園的基本定位。國家文化公園的構建,無疑是在民族復興、文化強國、旅遊發展的三重時代背景下展開的,是從“國家”“文化”“公園”三個詞語意義脈絡中進行的敘事建構。正因為“十四五”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期,《規劃》特意對五大沿線公園的實施重點、重點建設示範區及管理格局作了具體部署,具有鮮明現實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關鍵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間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恰如《規劃》中強調的工作原則所言:須“堅持固本培元、守正創新”。溯悠久傳統之源頭活水,守其正脈,融於時代,中華文明一定會汲汲駸駸,日新月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