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五方面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
http://www.crntt.hk   2022-08-20 17:29:24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著眼於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開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重大戰略部署。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體系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全方位布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而推進國家現代化總體目標實現。

  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遵循: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才能推動經濟體系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才能進一步完善支撑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產業分工協作體系;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貫徹落實開放發展理念,才能建成國際化的現代經濟雙循環體系,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才能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經濟發展具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一、加快構建雙循環格局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體系的聯系更加緊密,未來經濟全球化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化仍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加快構建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更高水平開放發展的雙循環經濟體系和新發展格局,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需潛力,吸引外資、跨國企業參與到國內經濟循環體系活動中來,有助於加快提升中國經濟體系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

  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同時,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堅持進口與出口并重、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增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黏合度,加快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國際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提升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和雙循環的經濟體系。<nextpage>

  二、持續深化供給側改革

  目前中國經濟體系存在的短板和主要問題:既有供給端結構性問題,表現為供給不足和供給相對過剩同時并存;也有需求端的問題,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本質問題是供需錯配。中國經濟體系面臨的問題和堵點既存在於供給側,也存在於需求側,甚至分布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諸個環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要優化需求側管理,供需兩端同時發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經濟體系中的供需錯配問題。

  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綫,通過改革的方法,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提高經濟供給結構的適配性和靈活性,使經濟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要以實施需求側管理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諸個環節堵點,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和帶動作用,把生產性、生活需求的增長潛能充分釋放出來,優化需求結構、提升需求實現的效能,引導和創造新的需求,形成釋放內需潛力的可持續動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三、把握產業鏈變革機遇

  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生產環節中的重要內容,是經濟體系的物質基礎和內核。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由處於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高附加值、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組成,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代表著未來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產業鏈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決定著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國家強,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必須強。沒有產業體系和產業鏈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因此,“十四五”規劃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任務。<nextpage>

  當前,全球第四次產業鏈重構和競爭正在加速演進,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立足中國產業發展實際,充分發揮改革、創新、開放的推動作用,通過優化主導產業鏈條、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等舉措,加快實施產業鏈補短板,鍛長板工程,充分發揮中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在優勢領域精耕細作孕育長板,加快培育“專精特新”的“冠軍”企業,加快培育具有市場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產業控制能力的全球“鏈主”企業,有效推進中國產業鏈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

  四、重視數字經濟新賽道

  當前,大國競爭背景下的數字技術革命正在加速演進,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在產業數字化領域加強戰略部署,通過政策引領、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措施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以期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體系現代化。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兩個主賽道:數字產業化有利於數字技術的迭代演進與創新擴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而產業數字化是數字技術促進生產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表現,是數字經濟覆蓋面與影響力的有力指標。

  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對提高中國產業競爭力至關重要,中國“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相繼把“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目標和戰略任務。

  無論是從長遠還是現實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搶抓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牢牢掌握數字產業發展的戰略主動權,通過改革創新和廣泛開展數字技術革命,加快推進中國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增強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進一步降低生產和服務成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著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增長點,推動現代數字產業體系建立,有效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競爭力。<nextpage>

  五、低碳經濟的挑戰與機遇

  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安全已成為全球普遍共識,在此背景下,一個國家經濟體系和產業鏈要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除了能够向世界提供物美價廉、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之外,還要符合綠色、環保、安全、健康的環境友好標准,滿足國際公認的生態文明要求。因此,在“雙碳”目標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和應對氣候變化負責任的舉措,也是新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涵、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由高耗能、低附加值、污染嚴重的中低端產業向低耗能、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的中高端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雙碳”目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客觀要求,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是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必然選擇。“雙碳”目標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鏈的約束條件,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競爭力提升帶來極大挑戰,也帶來難得的機遇。

  在碳約束條件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產業鏈國際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要通過“雙碳”目標的自我加壓,通過政策引領、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升級等多種手段,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產業政策,促進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和綠色消費模式。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實現雙碳目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長期重大戰略,要將長遠目標和現實條件有機結合起來,有效防止將“雙碳”目標短期化和碎片化,要避免采取激進式、運動式減碳和“一刀切”限產停產的措施,阻斷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行,損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長遠目標。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