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近日,穀神星一號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飛衝天,成功將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成功發射,也是我國民營航天火箭首度取得三連勝。
運載火箭連戰連捷,是民營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近十年來,我國民營航天賽道融資額近200億元,上百家民營企業覆蓋航天事業全產業鏈。從80噸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到可回收火箭穩穩降落預定位置;從小型衛星業務獲得國外訂單,到自研“火箭大腦”一體化綜控機大幅度降低成本……喜報頻傳,彰顯著民營經濟強勁的創新創造活力。
航天領域技術難度大、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高,長期以來都是“國家隊”唱主角。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通信、遙感等行業產生了大量衛星發射需求,催生了民營航天這一增量市場,需要民營公司更多參與進來,填補產能缺口,反哺航天創新。對此,自2014年開始,我國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支持體制內人才“下海”。而隨著“軍民融合發展”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戰略,民營航天更迎來黃金發展期。如今一些頭部企業已成為“國家隊”的有力補充,民營火箭接續衝天、叩問蒼穹,讓人眼前一亮。
透過民營航天之火,可以看到民營企業參與創新的無限可能。事實上,在我國芯片製造、軍工裝備、通信技術、無人機、新能源等尖端科技的最前沿,都有民營經濟活躍的身影。從企業特性看,民營經濟機制靈活、激勵方式豐富、融資渠道多元,加之身處市場競爭一線,“看不見的手”也在客觀上倒逼其進一步將產品做到更精、更細、更具有差異性。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眼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各國提升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倚重科技創新能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要靠創新引領驅動。民營企業需要認准和抓住新的機遇,以一點一滴的自我突破為社會創新、國家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要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湧流,離不開“有形之手”給予更多助推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組建創新聯合體和“揭榜掛帥”,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等壁壘,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支持制度,實實在在為民營企業“減負”“造血”……突出問題導向,釋放政策紅利,逐步消除“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民營企業才能保持活力朝氣、堅持矢志創新。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