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十年成長,十年蛻變,資本市場歷經十年改革發展,如今已構建成一個體系完整、層次清晰、功能互補的多層次市場體系。
不同市場層次形成各自的特色定位,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錯位發展的市場格局,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
十年來,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過程中,四個關鍵詞詮釋出精髓:
“特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日益完善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各個板塊堅守特色。
滬深主板突出“大盤藍籌”特色,主要定位於為成熟的大型企業提供融資與交易服務;科創板堅守“硬科技”特色,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創業板繼續保持“三創四新”特點,定位於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更加強調推動傳統產業的創新升級;北交所和新三板則注重於服務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區域股權市場更注重於服務中小微企業。
特色定位讓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準確地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板塊,更利於企業的未來發展。
“錯位”。一個充滿活力和韌性的資本市場,一定是一個能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融資需求的市場。因此,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錯位發展、互相補充也是資本市場改革的必然要求。
錯位發展,不僅滿足了不同生命周期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也體現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包容”。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日益完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市場包容性也在不斷提升。
例如,在科創板上市條件中,允許未盈利或虧損企業、紅籌企業和特殊股權結構企業上市。允許尚未盈利的公司上市,能夠使得企業在生命的更早期獲得長期的股權資金,有利於企業的孵化和發展。
資本市場包容性的提升,有利於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和廣度。
“服務”。服務實體經濟、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根與魂。
十年來,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始終遵循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導向,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推動實現資本、科技與實體經濟的高質量循環。
如今,“十四五”的錦綉畫卷已徐徐展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也將保持初心再出發,以更具包容性的市場生態助力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