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澎湃動力在“擴中”
http://www.crntt.hk   2022-08-07 08:25:59
 
  第二,擴大人力資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改善人力資本條件,對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收入進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實現共同富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更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共同”是指公平,大家都有份;“富裕”就是指經濟效率,沒有效率就無富裕可言。“能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人的能力。只具備從事簡單勞動的能力,那只能是低效率、低收入;若是具備創造性勞動的能力,如創造發明的能力,那自然就會帶來高效率、高收入。若社會成員能力普遍提升,消除了群體性的能力鴻溝,人人有向上流動的機會,社會的公平與效率也就自然融合了。”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落實這一指示精神,就要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職業技能培訓和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是產業工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渠道,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第三,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

  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穩定就業和落戶,有助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到2021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6.7%。這是“十三五”以來兩個城鎮化率首次縮小差距,但二者之間仍有較大差距。

  當前,城鎮化已進入“下半程”,但還有一些基本公共服務尚未完全覆蓋轉移進城的常住人口。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明確放開放寬了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下一步還要加大力度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格局,防止社會階層固化。

  第四,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老百姓的腰包,如何才能更飽滿?一方面,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寬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鼓勵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計劃,創新更多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完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營造更加公開透明的投資市場環境。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流轉,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立足各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此外,還要適當提高公務員特別是基層一線公務員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基層職工工資待遇;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合法致富,增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感。

  需要強調的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既要擴大增量,也要穩住存量,穩定現有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能“你擠上來我就掉下去”。對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而言,他們是創業致富的重要群體,但其收入水平易受經濟波動和外部衝擊的影響,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減輕稅費負擔,優化金融服務,幫助他們穩定經營、持續增收,盡可能避免其因風險衝擊滑出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對老齡人口而言,退休後收入降低,養老、醫療支出增加,有可能從中等收入群體滑入低收入群體,而家庭養老壓力也將影響處於勞動年齡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就需要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聚焦“擴中”,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文章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齊頭並進,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需要明確的是,“調高、擴中、提低”不是劫富濟貧,把高收入者拉回到中等收入者的行列;也要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要借鑒國際經驗教訓並結合中國實際,釐清並處理好幾組關係,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一是勞動者收入提高與企業用工成本增加的關係。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在加快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推動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促進2億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但對企業而言,技能型勞動者收入增加,會加大企業用工成本;如果企業發展不好,職工收入增加也成無源之水。消除這種“蹺蹺板”效應,要通過多重手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做到兼顧勞動收入和企業生產、兼顧就業質量和產業升級、兼顧薪酬市場決定和基本收入保障。

  二是靈活就業群體擴大與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關係。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要關注其收入提升,而且要強化勞動者權益保障。當前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多人,既具有靈活性、短期性、流動性和非契約性等特點,也有從業者普遍感到“收入不穩定”“保障不穩定”“不能形成長期規劃”和“社會認同較低”等問題,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及各項配套政策,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增強其收入和保障的穩定性。

  三是技術進步與收入差距擴大的關係。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增加了勞動力市場上對高技能人群的相對需求,可能進一步加劇工資收入的不平等。受過良好教育、適應新技術的勞動者收入增速明顯上升,而未受過高等教育、從事易被新技術取代的行業的勞動者則更容易失業或陷入收入增速停滯。這種勞動力市場摩擦,不能任由市場的力量優勝劣汰,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市場與政府的關係,通過教育、培訓、轉移支付等手段,努力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四是物質豐裕與精神富足的關係。

  中等收入群體固然是以收入為標準劃分,卻並非以收入為唯一標準。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們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答案是藍圖已然繪就——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從根本上看,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就一定能推動更多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