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古高度定量重建技術揭秘青藏高原“長高史”
http://www.crntt.hk   2022-08-06 10:18:13
  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當前,我國正在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雖然科學考察已經取得了不少新發現,但是人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瞭解還遠遠不夠。

  “時至今日,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定論,科學家為此已經爭論了近百年。”8月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指出。

  丁林團隊近日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發表綜述文章,揭秘青藏高原的“長高史”和背後的動力學機制。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之一,不僅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構造格局,還對新生代以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搞清楚高原的“長高史”,科學家發展了一系列古高度定量重建技術。

  “目前,廣泛使用的古高度定量重建技術有氫/氧同位素、動植物化石、團簇同位素等。”丁林說,這些古高度定量重建技術為大陸變形和高原生長提供了關鍵信息,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高原差異隆升過程和動力學機制。

  結合已有的定量古高度重建結果和深部動力學證據,研究團隊弄清了青藏高原距今6000萬年以來的地表隆升歷史和岩石圈演化過程,提出了青藏高原不同造山帶具有差異的隆升歷史。

  5500萬年至4500萬年前,由於新特提斯洋俯衝板塊的斷裂分離,岡底斯造山帶隆升到4500米;4500萬年至4000萬年前,新特提斯板塊斷裂分離之後,在浮力作用下,印度岩石圈向北水平楔入,激活羌塘地體南北部縫合帶發生陸內俯衝,使分水嶺山脈隆升到5000米的高度。

  “此時,位於岡底斯造山帶和分水嶺造山帶之間的中央穀地、高原最南部的喜馬拉雅造山帶以及高原北部還處於小於2000米的低海拔,高原整體形成‘兩山夾一盆’的地貌特徵。”丁林解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