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作為全球最大的軍事聯盟,其存續的根本動力是對手與威脅。2001年,美國“9·11”事件凸顯了恐怖主義襲擊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一時間反恐成為北約的主要安全使命,成為其對主權國家大動干戈的理由。北約以反恐為名,對阿富汗發起軍事行動、發動伊拉克戰爭、空襲利比亞……不僅奪去超過80萬人的生命,造成中東等地區安全局勢持續動蕩,使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行動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更昭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借反恐正義之名,行推翻他國政權不義之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美國等西方國家,儘管在同年通過的“戰略概念”文件中不再將俄羅斯視為主要威脅,但美國深知美歐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是美國維護霸權控制歐洲,並延續北約生命的關鍵。基於此,北約並未停止持續東擴,構築對俄羅斯完整戰略遏制包圍圈的腳步。加之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北約不斷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力度,一再擠壓俄羅斯戰略安全空間,一再罔顧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最終引爆此次俄烏衝突。
渲染“中國挑戰”罔顧事實
自2017年開始,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重心加速從反恐與介入地區事務,向傳統大國競爭回調。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外交與國家安全戰略則更加明確地將與中國等對手展開“大國競爭”“長期競爭”作為主軸。美國一直視北約為維護全球霸權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自然加緊在對華戰略上與北約盟國的協調,力促北約參與對華競爭。受制於對美國的安全依賴,與美國的持續施壓,在目前中國遠未對歐洲國家構成安全威脅的情況下,北約對中國的態度在短時間內出現急轉,變得越來越強硬。在北約最新的“戰略概念”文件中,中國被認為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且挑戰不僅來自傳統安全領域,還包括“中國尋求控制關鍵技術和工業部門、關鍵基礎設施、戰略物資和供應鏈”“中國試圖顛覆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等。
“中國挑戰”毫無事實依據。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正能量。面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叠加,中國從不迷信實力地位,從不搞集團政治、陣營對抗,從不肆意脫鈎斷鏈,構築所謂“小院高牆”,而是真誠攜手各方,創造性提出並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大量公共產品。
“中國挑戰”實際上是北約彌合其合法性不足,伺機推動“全球化北約”,並在議題範疇上超越傳統的地緣政治與軍備競賽的借口和工具。此次俄烏衝突過程中,北約秘書長斯圖爾滕貝格曾多次預告,“北約將把‘應對中國崛起’納入新戰略概念”,並直言不諱地表述應對中國崛起造成的“安全威脅”將在未來作為北約存續的重要依據。
從新版“戰略概念”文件不難看出,沉浸在冷戰迷夢中的北約依然延續頑固的冷戰思維定式。相較於與中國攜手應對共同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北約更願意將中國定位為“挑戰”;相較於構築更包容性的地區國際安全秩序,北約更強調自身對安全秩序的主導,通過渲染價值觀、意識形態對立,將對亞太安全事務的控制,建立在挑起矛盾衝突甚至重演地區陣營對抗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