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逆裁軍趨勢敲響全球安全警鐘
http://www.crntt.hk   2022-07-12 13:56:08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網評:逆裁軍趨勢敲響全球安全警鐘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郭曉兵

  近日,美國下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LGM-35“哨兵”未來用於搭載核彈頭的Mk21A重返大氣層載具,在首次試射中升空大約10秒發生爆炸事故。盡管亮相以失敗告終,但這顯示美國正在加快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相關核彈頭載具的更新換代。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6月中旬發布的年度報告稱,盡管2021年全球核彈頭數量略有減少,但展望未來十年,核武庫可能觸底反彈。這將是全球核裁軍進程的重要轉折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核彈頭數量持續削減的總體趨勢將畫上休止符,核武器將從國際政治的邊緣地帶回歸。

  之所以出現逆裁軍趨勢,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首先,美俄雙邊核裁軍前景黯淡。美國和蘇聯是冷戰期間核軍備競賽的主要參與方,曾囤積了高達7萬枚核彈頭。因此,國際社會公認這兩個超級核大國在全球核裁軍進程中負有特殊優先責任。經過30多年的努力,全球核彈頭數量能減少八成多,主要是美蘇/俄削減歷史包袱的成果。南非放棄核武器這類舉動雖具有重要防擴散意義,但就全球核彈頭數量削減而言,則顯得微不足道。

  展望未來,全球核彈頭數量要進一步大幅削減,關鍵還是要看美俄是否能下定決心裁減其仍嫌過大的核武庫。因為美俄兩家經過多年裁減後,剩下的核彈頭數量仍占全球總數的九成以上。去年拜登政府上台後,美俄核裁軍似乎顯露了一絲希望,兩國領導人發表《戰略穩定聯合聲明》,舉行三次戰略穩定對話,探討未來軍控的可能性。今年初,美俄攜手中英法,一道聲明“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但自烏克蘭局勢惡化以來,美俄雙邊關系降至冰點,雙邊戰略穩定對話中斷,現在討論美俄下一步核裁軍的問題仿佛難上加難。

  基於對軍控前景的悲觀看法,美國《外交政策》日前載文稱國際軍控或許正進入一個“黑暗時代”。唯一讓世人感到欣慰的是盡管雙方緊張對立,但美俄仍在履行《新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未把雙邊核裁軍的最後一根支柱拋擲一邊。<nextpage>

  其次,全球戰略穩定遭到侵蝕和破壞,引發核力量發展的連鎖反應。長期以來,美國抱怨外界把很多問題都歸咎於它,辯稱自己不是“萬惡之源”。那美國到底冤不冤呢?別的領域暫且不論,僅就核彈頭數量觸底反彈而言,美國的確是第一推動力。它已經擁有龐大核武庫和先進的常規武器,但華盛頓仍不滿足,還要發展導彈防禦系統、升級核武庫。去年美國在核計劃上花費了442億美元,比前一年多了12.7%,占到全球核武器開支的一半。那麼被其視為“主要競爭對手”或者“潛在對手”的國家,哪個甘心坐以待斃,聽任自己戰略力量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遭到削弱,而將國家與人民在危急時刻的安全寄托於美國的善意與自我節制呢?

  歷史經驗證明,當擁有降維打擊優勢時,美國的善意和自我節制從來是不可靠的!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美國推倒了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第一塊骨牌,從而在歐亞大陸引發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俄羅斯研發一系列新奇的武器;英國提升了核彈頭總量的上限;中國采取措施維護核威懾力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印度擴大核武庫規模,并考慮放棄不首先使用政策。遏制核彈頭數量觸底反彈的趨勢,就要從維護全球戰略穩定這個根本目標入手,由美國率先采取積極措施,限制乃至取消其導彈防禦計劃,禁止太空武器化,承認和尊重其他核武器國家的核威懾能力。

  最後,核擴散的後門越開越大,形式越來越多樣。形式之一是擴散核潛艇。美英澳此前達成協議,幫助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其中包含豐度達90%的武器級高濃鈾。這開了很壞的先例。其他國家也可能加以效仿,借此獲取核材料,為制造核武器創造條件。形式之二是借“核共享”搞地理核擴散。日本一些政客之前鼓吹討論“核共享”,考慮把美國的核武器引入日本。波蘭前副總理卡欽斯基提議美軍在其境內部署核武器。如果美國同意擴展其“核共享”範圍,那就意味著它要為此保留一定數量的核彈頭,因而不利於核裁軍的順利開展。

  核武器數量重新趨升是一個關鍵指標,但規模并不是問題的全部。至少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是大國在核武器作用再度凸顯的背景下如何防止衝突、管理衝突,防範有意或無意的核升級。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看著簡潔,但據此研發的核武器真切地展示出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帶來的毀滅性能量究竟有多大。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如何不讓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將共同的光榮與夢想化為灰燼,是所有國家,特別是擁有核武器的大國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