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中日之間有一個很深的結
作者:胡錫進
安倍8日被刺殺後,看了很多網上的帖子,也看了很多國際新聞,有一些思考,我想把它們說出來。
中日之間有一個很深的結,是時候把這個結逐漸打開了。
必須指出,中日之間的結主要是日本方面系上的。近代以來是日本實施了對華侵略,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的侵華戰爭,帶給了中國人民巨大苦難。日本不僅對戰爭罪行反思不足,而且不斷通過靖國神社和教科書等問題捅歷史傷疤。最近這些年,日本又積極呼應美國遏制中國戰略,進一步強化了中日之間的戰略互疑和民間輿論的相互敵視,導致中日之間“舊恨新仇”越纏越亂,也越纏越緊。
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麼必要爭取逐漸解開中日之間的這個結呢?我想說,因為日本是中國搬不走的鄰居,也因為這是中國國家利益的強烈提示。
美國要在中國周邊構建反華統一戰綫,最根本的支點、最大的杠杆就是日本。讓中日之間的仇恨越結越深,這幾乎是美國遏華戰略的生命綫。中日關系如果得到比較明顯的改善,日本的對華敵意實質性降下來,美國在亞太的布局就會像皮球漏了氣一樣,失去彈力并且變癟。
那麼中日之間的結有可能解開嗎?首先必須承認,這樣做的難度很高。根本原因是美國至今在日本保有駐軍,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延續了對日本的軍事占領,并且用美日同盟把日本捆住了,日本有點像是美國的“殖民地”,在戰略上任由美國擺布,它的外交和防務自主權是有限的。<nextpage>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日關系改善,那是因為中美關系改善了。之後中美關系變得複雜,中日關系跟著複雜。直至美國根本性調整對華戰略,日本的對華態度也像進入了冰河期,這樣的邏輯關系是明顯的。現在中美關系很難突破,我們重新把日本拉近的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要看到,我們雖不可能把日本從美國的盟友變成中國的戰略夥伴,但是大幅降低中日關系的緊張度,使得美國今後在戰略上利用日本反華的困難增加,卻是有可為的,而且這對中國非常重要。中日之間國家安全級別且非常緊迫的衝突很少,兩國之間被誇大了的戰略競爭也不真實,日本的國家實力與中國不是一個量級的,這一點日本人在不情願中逐漸看清了。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非常複雜,裡面捆綁進了越來越多從意識形態到外交鬥爭、再到意志對抗等綫索。這個問題的爆炸能量,要多大可以有多大,但卻是可以管控的。兩國最大的領土爭端是釣魚島,但是請注意,亞洲地區有大量領土和海洋權益糾紛,中日釣魚島之爭所涉及的現實利益是其中相對比較小的一個,但它導致的實際摩擦量和對爭議雙方外交的整體牽動度卻是最高的之一。
無論歷史問題還是釣魚島之爭,它們的發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日關系整體上出問題了。原本這些問題可以管控,但是兩國關系加速惡化的氛圍推動雙方在這些問題上進行烈度不斷升高的較勁。中國持續崛起,日本人不服氣,他們的心理調適不好,就需要折騰出一些事來,宣洩集體焦慮和危機感,引發了中日之間越來越擰巴的互動,形成惡性循環。
現在中日矛盾已經遠遠不僅是外交層面的了,它已經變成兩國社會的相互看不順眼,彼此的政治正確針鋒相對。一項民調顯示,中國人對日本的負面看法上升到了66%,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最高的,然而日本人對中國的負面看法更高,達到驚人的91%。中日民意的激烈對峙對兩國政府采取緩和彼此關系的措施已經形成牽制,也對兩國媒體客觀理性談論對方和中日關系形成阻礙。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現在衝對方說重話、狠話都更受歡迎。這非常不利於中日關系的整體改善。
該不該打破以及如何打破中日關系僵局,這對雙方都是重大課題。日本被美國綁上了遏制中國的戰車,但是日方并非已在戰略上完全破罐子破摔。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日本戰略學者看到了中美力量消長的變化,對完全依靠美國并且與中國對抗國家路綫的可持續性產生了一些困惑。然而日本就戰略調整有機制上的惰性,而且比較被動。<nextpage>
要改善中日關系,中國肯定要做引導方,但中國的引導說易做難。首先民意的不理解就意味著相當高的政治成本,另外中日關系是互動體,又有美國牽制,中國采取措施能否得到回報有很高不確定性。
中國具體該怎麼做不是老胡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主題,老胡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想在輿論場上捅破這層窗戶紙,即改善中日關系是中國國家利益的一個重要契合項,而美國的利益則是要把中日變成越來越彼此敵視的對手。中國公衆需要了解這個態勢,并且支持國家把中日關系放到戰略全局中進行調試,給專業外交團隊更大針對中日關系的操作空間。中國是大國,我們的戰略抱負決定了需要不斷做出超越,我們不能讓另一個大國針對我們不斷收割漁翁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