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袁寨鎮齊莊村,農機在田間穿梭,進行麥收後的秸秆還田作業。(來源:人民視覺) |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據人民日報評論,大田豐收成定局,並不等於豐收到手,機收成為顆粒歸倉的“最後一公里”。如果說奪取夏糧豐收、實現顆粒歸倉是一張網,那麼,機收和機收減損就是這張網的收攏纜繩。機收減損就是機收增收,全面扎實推進機收和機收減損,就可以把豐收基礎夯得更實更牢。
截至6月21日,今年全國“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已收穫3.01億畝,收穫進度達99.2%。60多萬台聯合收割機、80多萬名專業收割機手奮戰在麥收一線,收穫機械化率超過98%,為將“豐收在田”轉化為“豐收在手”提供了機械化硬核力量。
這個硬核,在於豐收鏈上提效率、促增產。
從大田高產到顆粒歸倉,豐收鏈條上,機收減損是關鍵一環。機收減損既是豐收的效率,又是豐收的增產。
機收就是效率。過去,農民種田,汗流浹背,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機械化耕作,耕種收一體化、智慧化作業。今年,麥收連續13天日機收面積超過1000萬畝,進度過半時間比去年提前2天,做到了適收即收。
減損就是增產。據測算,小麥機收環節損失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全國可挽回糧食機收環節損失25億斤左右。今年,夏糧主產區黃淮海地區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優於作業質量行業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