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王啟民等幾個年輕人寫了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夥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闖將在此”。“闖中有馬,我們把‘馬’字寫得大大的,突破了‘門’框。”王啟民說,我們一定要闖出天下一流的開發路子來。
通過不斷試驗,王啟民提出“非均勻”注采理論,使日產百噸以上的高產井成批湧現,為大慶油田原油上產提供了重要保證。
20世紀70年代,一面是國家急需更多的原油,一面是隨著開採程度加大,油井平均含水明顯上升,油田開發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
吃、住、辦公幾乎都在現場,王啟民和團隊堅持了10年。3000多個日夜,他們白天跑井,晚上做分析,和無言的地層“溝通”。通過不斷試驗,王啟民提出“非均勻”注采理論和方法,發展形成了“六分四清”分層開採調整控制應用技術。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原油攀上5000萬噸。
為接續高產穩產,王啟民又把目光瞄向了表外儲層,這是被國內外學界認定為“廢棄物”的油層。“這些油層雖然薄、差,但層數很多,儲量豐富。”王啟民認為,既然禁區是人設定的,就能打破它。
在質疑聲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糾錯、一次次再來……王啟民帶隊對1500多口井逐一分析,對4個試驗區45口井進行試油試采,終於找到了開發表外儲層的“金鑰匙”。這項技術使得大慶油田新增地質儲量7億多噸、可采儲量2億噸。
大慶油田科研人員不斷向上攀登、向遠眺望。按照“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思路,大慶油田科技工作者不斷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油田專家介紹,形象地說,一次采油是靠地層天然能量將油采出來,二次采油通過注水將油“擠”出來,三次采油依靠化學劑把油“洗”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