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文化和自然遺產賦能美好生活
http://www.crntt.hk   2022-06-11 14:42:27
  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線上線下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展覽,全方位打造“沉浸式”非遺文化體驗;開設“非遺購物節”,促進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舉辦文物科技創新論壇,激發文物科技創新活力……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營造出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自然遺產是記錄獨特自然美、展現生態文明的重要標識。56項世界遺產、139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00餘片歷史文化保護街區、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萬多處歷史保護建築,以及浩如煙海的可移動文物、典籍,還有傳承至今的非遺項目,正是這些海量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讓人們能夠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中得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文化啟迪,堅定文化自信。

  據瞭解,國家文物局確定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文旅部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保護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產,挖掘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多重價值,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必然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每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保護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產,協調處理好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是關鍵,融入現代生活、促進人民共享是關鍵之關鍵。一方面,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走入生活、走向市場,走進尋常百姓家,能夠形成易於接受、便於參與、樂於參與的保護傳承路徑和方法,從而讓文化和自然遺產獲得時代新生、綻放獨特魅力。另一方面,促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活化利用,可以更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進一步激活文化和自然遺產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產生雨潤萬物生、日用而不覺的功效。

  傳統與現代並不矛盾,文化同生活並不隔閡。三星堆考古直播、海昏侯墓文物展等引發現象級關注,“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節目深受觀眾好評,這些無不說明,只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就能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發自內心地崇敬中華文明,從精神深處建立文化自信和認同。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