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攀高寒冰川 探應用前沿
http://www.crntt.hk   2022-05-27 09:50:58
圖為王飛騰在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觀測。(來源:受訪者供圖)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行走雪域冰川10餘年,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80後研究員王飛騰有過不少難忘的經歷: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探尋冰川保護路徑;將冰雪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貫通,率領團隊為北京冬奧會造出合格冰狀雪……從事科研工作多年,不斷探索發現始終是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在王飛騰與冰川的故事裡,2004年是一個重要節點。那一年,他第一次參加野外科考,跟隨導師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那次經歷讓他深受震撼。

  “冰川研究是一項豪邁的事業,也是勇敢者的事業。”從事冰凍圈科學研究10餘年,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80後研究員王飛騰有著自己的理解:“這是一門‘冷’學科,不僅相關科研機構和人員較少,而且研究對象主要分布在高寒偏遠地區,尤其需要科研人員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和探索發現的智慧。”

  探尋冰川保護路徑,減緩消融速度

  王飛騰的研究方向是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冰川的變化及其影響。“冰川是冰凍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光是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更是反映氣候變化的記錄儀和警報器。”王飛騰說。

  去年8月,王飛騰帶領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成員,在達古冰川開展了一次“蓋被子”實驗。達古冰川位於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降水量多、消融量大,屬於典型的海洋型冰川,加之總面積較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

  “太陽輻射帶來的溫度上升,是造成冰川消融的原因。”弄清內在機理後,王飛騰和團隊成員著手人工干預,可具體如何實施,國內當時尚無先例可循。王飛騰瞄准了太陽輻射管理方法,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給冰川“蓋被子”,以達到減少太陽輻射、降低溫度、減緩消融的目的。

  經過兩個多月的嘗試,他們發現“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與未覆蓋區域的冰體相比,平均減緩消融厚度達1米。“考慮成本因素,這次選擇了土工布,未來條件具備,我們將使用疏水性更好的納米材料,同時在天山等地的大陸型冰川做對比實驗。”王飛騰信心滿滿。

  “要充分認識並發掘冰川的獨特價值,冰川看似距離很遠,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緊密關聯,特別是我國西部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多數來自冰川消融。我們希望通過實驗,為探尋冰川保護路徑和指導工農業生產提供借鑒。”王飛騰說。

  經歷上百次試驗,為冬奧會造出合格冰狀雪

  如何拓展冰川應用研究的邊界,王飛騰一直在思索。

  北京冬奧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作為從事冰雪基礎及應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王飛騰率領團隊申報了“科技冬奧”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賽事用雪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項目。

  任務遠比想象中困難得多。王飛騰團隊過去雖然研究冰川和積雪,但主要針對南北兩極和我國西部,較少涉及滑雪場等運動場館。“國際競賽特別是冬奧會比賽,高山滑雪使用的幾乎全部是人造冰狀雪,粒徑、密度、硬度均與自然降雪有較大差別。”王飛騰說,長期以來,國內關於冰狀雪的研究較少,他下定決心,“一定要造出我們自己的冰狀雪。”

  2018年,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組成一支從事冰狀雪研製的科研團隊。從野外科考到滑雪場地,從自然降雪到人工造雪,王飛騰團隊面臨新的考驗。調整注水棒孔徑、水壓大小,密切關注注水間隔時長、空氣溫度濕度高低……經歷上百次試驗,他們終於造出合格的冰狀雪,並研發了雪質檢測設備。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