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 中 小】
【打 印】
|
【 第1頁 第2頁 】
|
應變求變,增強經濟發展的更大確定性
|
http://www.crntt.hk
2022-05-24 08:25:34
|
|
進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創新力度
巨變,對全球發展中國家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來說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對從計劃經濟走出來仍帶有深厚計劃經濟傳統的中國來說,如何讓我黨創造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引領風騷,仍面臨巨大挑戰。當前,我國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成,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包括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都需要通過創新來實現。從整個社會來看,社會轉型相對滯後於經濟轉型,市場化改革走在前頭,而社會改革,包括農民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成員機會平等方面都相對滯後,需要進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創新力度。
經濟改革需要通過社會改革來推動,比如社會誠信。如果沒有社會改革、缺乏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沒有自我組織的能力,意味著社會的誠信很難培育起來。如果社會誠信缺失,人們會缺乏契約精神,交易成本就會很高。企業既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經濟行為必須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如果沒有守住這一底線,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很難實現。也就是說,政府監管是一個方面,社會自律、企業自律、個人自律屬於社會發育的內容,也是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市場、社會和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對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轉型跟上市場化改革步伐,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實現。過去一段時間內,人們主要關注經濟領域的創新,比如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經濟體制機制創新,等等。這些如今依然重要,但我們應該把視野擴展到整個社會。中國發展到當前階段,如果只局限於考慮經濟領域的問題,就經濟論經濟,很多問題可能就解決不了,我們要學會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領域的問題,應認識到現代化過程中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相互交織,經濟增長越來越受制於社會發育的水平。
立足於現代化的進程來看,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前置性的。當前遇到的許多矛盾問題和不確定性風險,都與治理能力的不足直接相關。順應“三化”趨勢,加快治理轉型,主動求變,可以極大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確定性。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尚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