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最新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中國銀保監會黨委的文章——《持之以恒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文章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政策靠前發力等因素影響,目前宏觀杠杆率上升壓力有所增加。必須加強宏觀杠杆率上升相關風險應對,特別是嚴防非金融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債務過快增長帶來的風險。做好大型企業債務違約監測預警,提前制定接續融資和債務重組預案,妥善應對不良資產反彈。
和訊網發表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這個提醒來得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這不是潑冷水,而是敲警鐘,是讓各方都警覺起來,既要充分滿足眼前利益需要,也要充分考慮長遠利益需要,既要穩定眼前的經濟增長和事業發展,也要確保經濟持續健康和事業穩步有序,避免爛泥蘿蔔擦一段、吃一段現象的發生。否則,經濟發展容易出現波動,各類風險難以有效防範。
文章分析,宏觀杠杆率上升,可以歸咎於新冠疫情的多點散發,特別是上海爆發比較大的疫情,給經濟穩定構成了一定影響,對供應鏈、產業鏈等正常運轉也帶來了一定不利,從而導致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為了穩定經濟、穩定就業,出台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但是,這並不是最充足的理由,也不是唯一的理由。從這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貨幣政策的運用,單從量的方面下功夫,效果已經不太明顯,甚至已經出現了負面作用大於正面作用的現象。貨幣政策要想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強調它的合理性、有效性、針對性和執行力,要確保貨幣政策傳導不再出現跑冒滴漏現象。
事實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宏觀杠杆率上升現象?真的只是流通中貨幣量不足、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造成的嗎?顯然不全是。實體經濟確實面臨著資金困難和壓力,確實需要補充資金,確實不能見死不救。可是,補充的資金,到底有多少流向了實體企業,有多少被中小微企業吸收,也許,只有商業銀行知道。因為,從監管機構透露的信息也不難看出。銀保監會表示,“特別是嚴防非金融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債務過快增長帶來的風險”,這樣的提醒,絕不是原則要求,而是針對性非常強的要求,是說明已經出現了這方面的問題。正是有了這些問題,才需要做出提醒。
於是,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央行放鬆貨幣政策所釋放的資金,到底都去了哪兒呢?為什麼地方政府部門債務會過快增長呢?要知道,在過去幾年裡,央行在出台降准等方面的政策時,大多採用的是定向手段,是專門針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而出台的,為什麼也落實不到位呢?
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單純因為疫情而釋放的貨幣,是不足以構成宏觀杠杆率上升的,所釋放的貨幣量也是看得見的。特別是此刻釋放的貨幣,也確實是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是增強經濟發展動能和保護市場主體的。關鍵在於,此前釋放的貨幣,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應當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的貨幣,大量流失到其他領域了,導致實體經濟領域依然資金嚴重短缺,管理層只能不斷放水,形成惡性循環。
這也意味著,在信貸資金投放問題上,商業銀行是失信的,沒有按照管理層的要求去做,沒有給予實體經濟應有的支持,導致貨幣投放政策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反而讓流通中出現了太多貨幣,宏觀杠杆率上升;監管機構是失位的,監管沒有完全到位,甚至睜一眼、閉一眼,放任了商業銀行的行為。如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宏觀杠杆率上升,金融風險擴大,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政策工具的效率下降。
文章指出,,如何控制宏觀杠杆率上升,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就必須控制好貨幣總量,更多的從信貸資金結構上下功夫,不斷地調整和優化信貸資金結構,提升實體經濟融資比重。眼下,特別要注意對房地產市場的資金投放控制,不能因為房企出現問題了,就加大對房地產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這是縱容房企犯錯,會讓房企更加肆無忌憚地負債。同時,對政府融資平台等債務大戶,必須把責任傳導給地方政府。因為,真正重視化解政府融資平台債務風險的地方並不多,更多的還在增加債務,只是花樣變了,讓平台公司一邊扮演市場主體角色,一邊繼續為政府融資,政府的隱性債務繼續不斷增加,風險越來越大。
文章最後說,實體經濟融資十分困難,資金嚴重短缺,宏觀杠杆率卻在上升,這是一個什麼信號,一種什麼矛盾格局,管理層當好好思考,要有更多針對性措施與辦法,要在如何確保政策傳導不受阻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