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
http://www.crntt.hk   2022-05-11 11:31:36
 

  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獨有原則。“以人為本、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世代相傳、亘古綿延。十多年來,“非遺進校園”活動蓬勃開展,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使青少年了解中華燦爛文明,增強文化自信。組織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參與職業教育教學,實現傳承與創新。中國現有162所職業院校設立了專業示範教學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發揮了積極作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組織宣傳工作,國家規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習中心、培育基地如雨後春笋,成為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和保護意識的重要場所。

  作為最早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的締約國之一,中國積極宣傳《公約》精神,履行“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的職責,生動展現“中國智慧”,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之路,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截至2021年,中國共有42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册項目,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4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册”1項,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册項目最多的國家。

  開展“生產性保護”,促進“非遺”經濟發展

  幾十年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為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的延續,增強“非遺”實踐的活躍性、實踐頻率的穩定性,中國提出了生產性保護理念,即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社會價值的資源轉化,這與《公約》提倡的非遺助力經濟發展的包容性理念高度契合。近年來,10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在中國應運而生,根據地域、民族等特點,在核心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中,擴大非遺藝術衍生產品生產,提高傳承人的地位和收入,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成為助推地方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